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大部分城鄉電網功率因數偏低的現狀,研制了基于單片機控制并使用新型的智能電表芯片作為數據采集的高壓無功動態補償裝置。論述了控制策略,設計了系統的硬件和軟件。
關鍵詞: 戶外柱上 無功動態補償 單片機 無線通信
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大部分的城鄉電網功率因數偏低。因此提高電網的功率因數,改善電壓質量,提高電能的傳輸效率,便成了電力系統的一個重要課題。將電容器與網絡感性負荷并聯是補償無功功率的傳統方法,在國內外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如何實現無功功率的動態補償,特別是在戶外柱上實現動態無功補償,仍是國內外同行關注的熱點。
電壓和無功功率綜合控制就是利用電壓、無功兩個判別量進行綜合控制,以保證電壓在合格范圍內,同時實現無功基本平衡。當按電壓無功綜合控制時,電壓和無功兩個目標函數存在互相沖突的區域,在負荷較重時也存在電容投切頻繁的問題。本裝置采取的控制策略如圖2-1所示
1.運行點在0區,即電壓合格,無功也合格,不動作;
2.運行點在1區,即電壓越上限,控制策略為切電容;
3.運行點在2區,即電壓合格但接近于上限,與電壓上限的距離小于ΔUC,無功越上限,此時控制策略為不動作;
4.運行點在3區,即電壓合格,無功越上限,此時應進一步考慮功率因數的值,如果功率因數小于功率因數下限,則投電容,否則,不動作,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負荷較大時投切頻繁;
5.運行點在4區,即電壓越下限,控制策略為投電容;
6.運行點在5區,即電壓合格但接近于下限,與電壓下限的距離小于UC,無功越下限,此時控制策略為不動作;
7.運行點在6區,即電壓合格且遠離下限,無功越下限,控制策略為切電容。
四、 控制系統的實現
4.1硬件總體結構
4.2軟件總體結構
在單片機軟件設計中采用了結構化和模塊化的設計方法,如圖4-2所示為單片機軟件的主程序流程圖。初始化程序中,除了對寄存器賦值,還要讀取E2PROM中的數據判斷電容器在上次掉電前是否發生故障,如存在故障則不進行控制。單片機采樣數據,是從測量芯片中讀取計算好的電壓、電流、有功等有效數據。為保證電容器切后充分放電,設計了10分鐘保護函數,在此間不進行控制。在程序設計時,側重電容器的保護,實現的保護功能有:欠壓保護、過壓保護、過流保護和缺相保護。從軟件上保證了裝置的安全運行。
軟件采用C語言和匯編混合編程,在軟件設計中采用了定時中斷存儲歷史數據,串行通信中斷上傳,下傳實時數據及歷史數據,硬件中斷接受鍵盤命令察看參數或修改參數。其多任務結構如圖4-3。
主循環
定時中斷
按鍵中斷
參考文獻
1)何立民. MCS-51系列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系統配置與接口技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1994
2)胡國根譯.電力系統無功功率控制.水利電力出版社,1990
3)王錫凡.電力工程基礎.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