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電力系統中電力設備大多采用的計劃檢修體制,存在著嚴重缺陷,如臨時性維修頻繁、維修不足或維修過剩、盲目維修等,這使世界各國每年在設備維修方面耗資巨大。怎樣合理安排電力設備的檢修,節省檢修費用、降低檢修成本,同時保證系統有較高的可靠性,對系統運行人員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主要介紹檢修體制的演變、狀態檢修的發展概況及狀態檢修面臨的問題。
(二)狀態預測。預測中比較常用的主要有時間序列法、回歸分析法、模糊預測法、灰色預測法、人工神經網絡法等。
(三)狀態評估。狀態維修是一種以設備狀態為基礎,采用預測設備狀態發展趨勢的方法,以提高設備可靠性和可用度為目標的一種維修方式。顯然這種維修是建立在設備現行狀態的基礎上,而設備的現行狀態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對設備進行狀態評估之后予以確定。因此,可以說設備的狀態評估是開展狀態維修的基礎。
二、狀態檢修技術發展概況
與狀態檢修密切相關、能直接提高狀態檢修工作質量的理論與技術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即設備壽命管理與預測技術、設備可靠性分析技術、信息管理與決策技術。
(一)設備壽命管理與預測技術[3]。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電力基礎設施在20世紀60與70年代間得到極大擴充,因此,多數電力主設備的在役時間在25~30年左右,且進入老化階段的設備所占份額愈來愈大。這種情況迫使各電力公司考慮如何延長機組壽命并保證效益。狀態檢修中壽命預測與評估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安排檢修和提高設備的可用率。但電力公司可能獲得的效益大部分來自于電廠主設備,因此,各國都把壽命預測和評估研究的重點放在對鍋爐、汽機、發電機、變壓器及高壓開關等重要設備上。
[2]李;,電力設備診斷技術概論[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6.
[3]陳奕善,采用以可靠性為中心的檢修(RCM)編制發電設備檢修計劃的介紹[M].1996.
[4]李兵,日本火電廠鍋爐部件剩余壽命診斷技術[J].華北電力技術,19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