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21-07-13 10:39 來源:第一財經
工業互聯網常被看作是消費互聯網之后的又一片藍海。制造業的企業盼望通過改造,能夠帶來競爭力和效率提升。不過,樂觀的預期落地之前,是制造企業耗資不菲的投入期,期間可能出現“好像省了幾個工人,搭進去幾個博士”的局面。
中國已經是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不過制造企業的綜合實力還處于美國、德國以及日本企業之后,產業升級避無可避。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上海聯通智能制造事業部總經理黃璿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創新投入達到一定規模后,才是價值實現的拐點,而在這之前,“我們不知道在這樣一片藍海里還存在多少困難。”
省了幾個工人,“搭進去”幾個博士
“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企業,但凡是在這個領域里面有所成就的,都是由于它自身的帶頭人具有跨行業、跨專業的認識和知識的人(基本上都是以博士為主)。所以,我們覺得在未來,這種跨界人才的力量,以及對于人才能力模型的打造上,是比較重要的。”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工業智能分論壇期間,黃璿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在經過對5G的大規模投入之后,已經開始尋找面向產業端的商業機會,并為此開發相應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應用。
從規模上來看,中國早已經是制造業最龐大的國家,但制造業體系的缺點像它的規模一樣明顯。從資本回報或產業鏈所處環節看,中國的制造業還不及美國、德國以及日本等部分國家。
中國企業與日本、德國企業顯著不同是,國內的市場過于豐富,處于市場的不同層次的企業都存在。按照黃璿的話說:中國工業1.5企業、2.0企業、3.0企業和4.0的企業并存。
物聯網、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紛至沓來。如何選擇適合企業自身發展水平的技術,而不被潮流和華麗的概念所裹挾,這并不是容易的事。制造業的升級,迫切的需要懂得交叉技術領域的跨境人才。
跨界人才匱乏只是中國工業互聯網改造的難點之一。
制造業的痛點,主要關乎質量、效率、成本和庫存等方面,數字化改造的基本目的也是提升質量增強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時減少庫存壓力。如果制造領域的企業家對于工業互聯網或數字化改造的短期效果抱有太高的期待,等來的往往恐怕是失望。
據上海慧程智能公司高級副總裁馮立觀察,現階段國內的工業智能改造“缺少優秀的工業數據訓練樣本,需要我們不斷的積累。”企業對于人工智能或者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投入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簡單的投入和產出對比來看,企業“投資回報和價值的體現,感覺好像省了幾個工人,結果搭進去幾個博士生碩士生維護系統。投資回報需要技術成熟化,應用規?;?,才能體現出來。”
“創新達到一定規模之后,會帶來價值變現的拐點。但是在這之前,可能很多投入短期內看不到帶來的價值。很多企業由于看不到局部性投入帶來的長期效益,它很有可能就不愿意(投資),這是阻礙企業轉型的一個很重要的點。面對行業人才的稀缺,上海聯通也打造了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以訓代練’進而推進‘產教結合’的生態優化工作,這將有助于培養和輸出更多符合實際業務需求的復合型數字化人才。”黃璿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摸著石頭過河
在開放互通的網絡里,數據安全同樣正在成為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不可回避的問題。
工業界的信息化已經推行多年,不過這些改造主要集中于企業內部,相關數據也只是在封閉的體系內流轉。工業互聯網的時代,這些企業遇到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問題是,如何構建新的安全體系,從而形成從生產現場安全到數據安全的保障。
“我們原來是一個封閉的網絡,工業互聯網的到來,(企業)從傻瓜終端變成了智能終端。數據的交互越來越頻繁,從安全的角度來講,我希望暴露的邊界越小越好。這樣,我的安全設備,安全策略容易集中管控。”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工業智能分論壇上,上航工業信息化中心總經理許辰宏表示。
“工業互聯網的時代,只有看到了數據流向才能實施安全的管控。邊界越來越大,有時候甚至是無邊界的。制造行業并不是一張白紙,有一些歷史的傳承,而原來的系統并不支持這樣的工作。”
許辰宏認為,企業首要問題是要做好數據的分類分級,也就是說企業內部先要搞清楚數據到底是干什么的。“如何分類,如何分級,自己心里面要有數;哪些數據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哪些是外部產生的數據。我們不但從外部拿到數據,自己的數據也向外部分享。企業需要在云網端進行數據安全的保護,終端上進行安全保護。而這些保護不是孤立的,云網端協同,這個道路非常漫長。”
數據安全是工業互聯網發展基石而非枷鎖。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7月10日披露《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向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申報審查。“100萬用戶”的門檻將大部分消費類互聯網平臺納入審查體系,美團、阿里等平臺動輒數億用戶,一些小型的互聯網平臺的用戶數據也可達千萬級別。與此同時,從事SaaS(軟件即服務)相關業務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一旦謀求海外上市,它的用戶數量也很容易觸及審核門檻。
可見的問題,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在工業互聯網改造過程中,不可知的難題恐怕更多。
“現在我們探討比較多的是認清楚現在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其實,不是說發現了問題沒有克服,而是我們不知道在這樣一片藍海里還存在多少困難。”黃璿表示。
“好就好在中國有市場需求,所以有足夠的資金來發展。對于日本、德國企業來說,有的時候它自身市場的飽和會制約技術的迭代速度。中國企業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都可以找得到相應的參考案例。”黃璿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至于該怎么解決這些困難,我覺得我們就不要急,我們要先把一些基礎學科、基礎材料、然后工業機理軟件,該補的課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