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20-11-02 17:45 來源:人民政協網 張云勇
傳感器是數字世界的眼睛、耳朵和皮膚,在消費電子、安防監控、工業制造、醫療健康、電商物流、智慧出行、智慧家居各個領域,負責信息收集的傳感器無處不在。
小小的智能手機中有幾十個傳感器,感知重力、識別面孔和指紋;自動駕駛汽車有上百個傳感器,對車輛狀況、道路行人和駕駛員精準識別;應用于精密工業和醫療領域的機器人,全身擁有400多個傳感器。今年的疫情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巨變,也離不開傳感器的廣泛應用:一方面全國各地部署疫情防控規模使用了額溫槍和熱成像攝像頭,即是紅外傳感器和圖像傳感器在工作;在復工復產過程中全行業數字化轉型加速,以制造領域的無人化智能化改造為例,傳感器作為智能化生產系統的觸角覆蓋在各個角落發揮作用。
數字經濟時代迅猛而至,若把信息產業比作數字化時代中的運轉復雜的機器,則傳感器便是其中的顆顆螺絲釘,螺絲釘的質量將直接決定機器的功能、質量和壽命。傳感器是數據采集的功能載體,是信息技術的基礎核心元器件。
隨著5G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發展,生產要素加速數字化和智能化。在這一進程中,傳感器位于感知、傳輸、決策、執行一系列過程中的首個環節,至關重要。在傳感器領域,目前活躍在市場上的主要是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我國傳感器產業下游需求旺盛,上游供給有待改善。同時我國傳感器產業鏈中缺乏高端技術,但低端傳感器產能過剩。
在發改委公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版)》中鼓勵類傳感器多達15項,目錄中同時也存在落后淘汰類傳感器產品。我國高端傳感器行業起步較晚,行業參與企業數量較少,例如CMOS傳感器屬于大規模批量生產的半導體產業,規模效應顯著,需要供應企業前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回報周期長,行業準入壁壘高。
與此同時,從供應鏈角度看我國主流傳感器市場產品依賴國外配套的情況尤為突出,有2/3的傳感器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額度不低于1700億元人民幣,包括半導體、航空航天設備、船舶、高檔數控機床、視覺處理芯片、自動駕駛傳感器、毫米波雷達人等高精尖領域的傳感器相關元器件,95%以上市場份額都掌握在外資企業手里,具有較高的供應鏈安全風險,是當前制約數字化轉型的“卡脖子”技術之一。
中國是傳感器制造大國,但本土企業傳感器核心技術掌握程度低,以光電傳感器行業為例,本土企業以作坊式和OEM生產為主要模式,多為中低端產品。再加上競爭激烈,利潤一直被壓得很低,根據國內40家傳感器上市公司的財報,將近40%的企業利潤率低于5%,這就造成了傳感器產業一直不被重視。傳感器是交叉學科,需要復合型人才。以自動駕駛傳感器為例,其識別精度為關鍵指標,須應對在惡劣天氣中對移動物體的識別,不僅需要半導體集成電路的集成能力而且要求具備人工智能算法和汽車工程的研發人才,以實現技術突破。
傳感器作為數字經濟的觸角是基石,既需要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也需要產業鏈的整合固鏈補鏈。
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傳感器作為“卡脖子”技術進行攻克意義重大。未來加快傳感器關鍵技術發展主要在幾方面體現:一是在雙循環大背景下加速傳感器、半導體上下游企業的合作,結合5G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以需求和市場為主導在關鍵用途和創新場景中形成有價值的技術突破和應用;二是加強政產學研用的有機集合,加速大學、研究所等前沿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保護知識產權,在關鍵技術領域、關鍵產業鏈環節實現核心研發能力向高端發展,逐步掌握核心科技和市場定價權;三是利用資本市場為傳感器高新技術領域企業開源,為優質的企業提供便利安全的融資渠道;四是加強專業間互動與創新協作,培養面向傳感器這一交叉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