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20-02-24 17:29 來源:經濟日報
“開工!”占世界制造業1/4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陸續吹響了復工復產的號角,繼續支撐起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運轉。
這既是一場抗疫阻擊戰,也是一場經濟保衛戰。在非常時期,更多的制造業企業開始意識到,數字化的意義不只是在企業內部新增一個協同工具。在制造業的場景中,有效的數字化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讓企業以更加靈活的姿態應對變化和挑戰。
從長三角到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化程度越高,復工效率越高,已經成為制造業的共識。“我們有信心用數字化奪回‘失去的一個月’!”
疫情之下,數字化才是企業的免疫力
2月8日,杭州市政府通知企業可以通過釘釘提交復工申請,需要提交員工健康狀況、所在區域等全盤信息,不到一個小時,朝陽輪胎的申請資料就已經通過系統遞交成功,3600多名員工無一錯漏。
2月10日,朝陽輪胎作為杭州首批復工企業正式開工,成為第一批轉起來的制造企業。截至目前,已有超70%員工到崗,節后第一批訂單已經發出。因為疫情按下暫停鍵的生產線,再次忙碌了起來。
(朝陽輪胎的生產車間)
“看到這個轉起來,大家心里就安了,特別是員工的心就安了。”朝陽輪胎信息化負責人鄭勵是4年前把釘釘引入公司的人,這段時間里全公司每天接到的第一條釘釘消息,就是他一大早發射的“健康打卡DING”。
疫情期間,朝陽輪胎的云辦公和復工變得快人一步,組織的數字化讓信息傳遞及數據匯總效率提升了70%。不僅如此,釘釘已經實現與生產流程系統的打通,可以隨時監測國內外各條生產線的情況,數據異常很快能發現,曾經的人工填表模式成為歷史。
鄭勵表示,他們能在手機上實時看到原料存貨、生產、訂單、物流整個循環,“復工首先要盤清楚手里有多少原料、需要優先分配給哪些訂單等等,整個鏈路要實時在線。”
“我們不只是用釘釘來發消息,它就是我們降本提效的生產力運行系統”, 鄭勵認為,數字化讓企業面對危機有更強的免疫力,在疫情之下用數字化技術來保障防疫和復工兩不誤。
用數字化幫助員工高效地創造價值
2月18日,浙江金華的文具制造企業鴻泰向海外發出了鼠年的第一單貨。
從貨物出海關到財務結匯,每個業務動作都有數字化的流程與之相對應。負責發貨的鴻泰員工說:“很清爽,也很高效”。 除此之外,擁有約500名員工的鴻泰文具已人人上釘釘,出勤、請假均是無紙化辦公。
以前,外貿發貨涉及到復雜的數據統計、運費計算、報關資料和票據提交等工作,任何一個環節資料不全、溝通不暢,下一個步驟就無法進行。2014年,鴻泰文具CEO施辰主導了公司第一次大規模的數字化建設,其中就包括搭建自己的發貨系統,“但那時候做得不是特別成功,”他回憶,“和現在用一個App登陸就能用的感覺完全不一樣。”這家有20多年歷史的老牌文具企業里有不少年齡偏大的員工,“有些東西我自己都覺得麻煩,那對員工就更不方便。”
現在,鴻泰基于SaaS(軟件即服務)提供商的服務開發了新的發貨系統,入口就放在釘釘的工作臺上。員工在手機或電腦上即可一鍵登錄該系統,根據系統提示反饋結果、提交資料,按步驟走完工作流程。
“釘釘不只是一個社交工具,它現在是一個門戶,一個核心入口”。 施辰說。現在,他的目標是讓鴻泰文具每一件事都云端化,把紙質的規矩、流程、操作方法、業務規范都搬上網,與一個APP相連。
數字化將是未來所有企業的生存資本
位于上海的東方希望,集農業、重化工業產業鏈等為一體,在全國擁有160多個實體工廠,主要提供供應鏈上游的大宗原料。但被認為“船大難掉頭”的超大型制造企業,卻因為過去3年多積累的數字化家底,面對這次疫情,線上線下復工復產“無感切換,沒有任何緊張與手足無措,一切都水到渠成,管理與運營有序開展”,東方希望集團CIO黃興勝告訴記者。
“我們用3年的時間,走了別人10年才能完成的數字化之路。”黃興勝說,自2016年開始決定實現全面數字化、信息化以來,東方希望在管理理念、組織方式上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這次疫情對我們的生產經營幾乎毫無影響,說明我們選擇走數字化這條路是對的。”
但就在2月3日正式“云復工”第一天之前,黃興勝坦言“壓力大到睡不著覺”。
一方面擔心服務器扛不住,系統不能穩定運行。“遠程辦公系統相當于公司的眼睛,系統前端是物聯網,崩潰了怎么辦?相當于盲了。”另一方面,他擔心兩萬多名員工不在一起辦公,會不會效率極其低下?
2月3日,全集團上百場視頻會同時平穩地開起來了,還創造性地把視頻會、共享屏幕、共同編輯文檔等功能結合起來,“簡直比現場交流的效率還要高”。黃興勝懸著的心踏實了下來。
實際上,主動擁抱數字化3年多來,東方希望實現全部數據互聯互通,線下管理在線化,80%以上的業務線上化;在釘釘平臺的移動應用突破54個,每個業務板塊基本實現閉環移動管理;組織扁平化,從原來7級管理簡化為不超過4級管理體系。
黃興勝說,數字化給組織帶來的變化,一時半會兒說不完。在東方希望,數字化也不是一種工具和手段,而是成為組織的生產力。組織的數字化程度越高,面對突發挑戰時受到的沖擊就越小,復工復產的活力就越強。
“在東方希望不懂、不會數字化,未來連飯都吃不上。”這是黃興勝的一句“名言”。經過這次疫情考驗,他說:“數字化將是未來所有企業的生存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