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9-01-07 10:5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從政策指引到產業基金支持,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涌向2B領域時,2018年的工業互聯網成為企業一大關注重點。
包括西門子、SAP等國際巨頭通過與中國云計算廠商合作加速滲透,老牌制造企業如富士康在今年上市后也加大了對于工業互聯網發展的聲量。
但作為包括云計算、人工智能、通信等多元技術和工業業務經驗共同推動的領域,細分程度極高的工業行業仍面臨信息化程度、技術人員能力等多重要求。分析指出,工業互聯網平臺本身,也存在基礎共性技術實力相對薄弱,IT與OT(操作技術)融合等難題。
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當前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更多處在解決特定場景痛點階段,走向普惠是諸多企業謀求的方向,但也尚需時日。
同時,GE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在2018年的運營調整,也帶來啟示,要打造真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并非易事,需要橫跨同行、產業乃至國家的共同合作。
初階探路
2018年工業互聯網雖在起步階段,但政策指引和企業訴求推動之下,表現十分活躍。
年內國家先后針對三年總體行動計劃、APP培育工程方案、平臺建設和推廣指南等,將整體框架構建更加清晰化,同時包括廣東、江蘇、山東等省份也針對性發布政策和補貼進行推動。
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劉麗輝向記者總結道,包括企業上云、設備接入、網絡改造和使用、應用服務等方面,是很多省市補貼的重點。
“據我個人觀察,普遍是從工信部倡導的網絡、標準、平臺、安全4個方面推進,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標準方面。”她續稱,比如工信部提出的標識解析頂級、二級節點等。
在具體落地方面,劉麗輝認為,2018年并沒有實質性的技術躍進,因為這是一項綜合性行業,需要網絡、傳感器、工業軟件、安全等各方將技術融合。“我認為未來在5G落地之后可能會有明顯的技術飛躍。”
在日前舉行的IMPACT2018紫光云峰會上,紫光云公司總裁兼CEO吳健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客觀來講,工業互聯網還在初級階段,需要大家一起摸索。工業四十余個門類中還有細分,每個行業都很復雜。現在基本是在摸索和嘗試階段,主要是解決某些特定場景的特定應用和痛點。”
吳健向記者介紹道,紫光云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推進更多聚焦兩端。“頂端包括行業大客戶,因為他們能夠把需求提得很清楚,也有相應的資源和足夠的數據,也即數據化做得足夠好,我們把這類客戶當成行業樣板點來打造。另一端是普惠部分,包括中小企業客戶,這類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是信息化才剛剛開始。所以很多省份做了大概四級的工業互聯網目錄,比如進行基礎服務、中間服務、應用服務等劃分,這很到位。”
除云計算、軟件等IT類企業以外,工業行業自身也有不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搭建者。總體而言,劉麗輝分析道,工業互聯網目前的落地應用主要包括六大類:設備遠程運維、工業質檢、工藝優化、供應鏈協同、能耗環保和安全管理、產業生態創新等。
她指出,具備工業互聯網技術落地優勢的行業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信息化基礎好,具備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快速提升整體效能條件的行業,如電力、石化、能源,數據采集頻度達到一定水平且有一只信息化團隊;另一類則是靠近制造業下游,貼近消費級市場,需要融合互聯網轉型者,包括3C、食品、醫藥等。
這顯示出當前平臺推進面臨的一個難題。“個人認為現在遠沒到普惠階段。”劉麗輝直言,工業企業運營壓力大而盈利水平相對低,導致數字化轉型意愿很強,但能動性不足。這是資金和數字化能力兩方面的共同制約。
普惠實則是眾多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共同希望進入的切口。華為云就把“普惠”作為slogan,阿里云相關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正探索進入中小企業市場。
據吳健向記者介紹,紫光云的做法是,打包好底層開發工具,一方面提供標準化產品和服務,比如預測機器人、報單機器人、匯率機器人等;另一方面提供簡單的辦公軟件開發工具。
產業協同
2018年末,一件備受工業互聯網界關注的大事,是GE旗下平臺predix的未來發展方向塵埃落定。
據公布,GE將通過新建12億美元的工業互聯網軟件公司繼續推動業務,包括predix、資產管理、制造執行系統等數字化業務獨立出來,配備獨立董事會運營。
作為率先提出并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理念的企業,GE的動作也帶來啟示。“工業互聯網先由GE提出概念,帶來開場,現在正處在中場階段,大家都在搶賽道和話語權。”SAP中國區副總裁、首席數字官彭俊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形成健康的產業形態,“軟件也是這樣,大型工業化軟件的開發和以前面向中小型企業的軟件開發是不同的”。
劉麗輝也向記者指出,GE本身在電力、能源、航空等領域積累了深厚經驗,這令predix平臺的滲透程度很深,成為運營優勢。但最終并未形成理想的生態,涉及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IT軟件開發商很多時候并不懂得OT的行業經驗,因此難以開發出有價值的應用功能。 “因此最終predix平臺上,很多工業軟件還是依靠GE自己的工程師開發,沒有打造出生態。我認為,predix的發展帶來的其實是,平臺打造生態需要多方合作,一家企業很難實現。”
這也是供給側方面,工業互聯網發展面臨的一個痛點。劉麗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涉及網絡、傳感器、工業軟件、安全等領域技術的融合,其中我國在傳感器和工業軟件領域的基礎共性技術水平相對薄弱。“比如工業軟件的研發和設計軟件有80%市場是來自國外軟件。”而由于工業場景復雜,涉及各類型設備的網絡接口不同,導致難以有統一的標準采集所有的數據并且打通。相比海外市場,比如在歐洲,SAP就具備較高的滲透度和產品標準化能力。當然海外與中國的不同在于,國內工業行業分類更為細致,因此本地化能力更高。
同時她指出,一些平臺運營方式仍比較“重”。她進一步解釋,“比如實際運作并不是平臺模式,很多還是定制化的項目,開發周期需要1-2年,且并不能給客戶提供明確的投入回報周期。”
“這里面有太多課題,硬件、軟件、通訊,任何一個話題拿出來談都非常有挑戰性。”彭俊松補充道,中國更加需要聯合所有企業的智慧一起打造這個平臺。“最早德國工業4.0就是很多企業聯合推出,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也有IIC聯盟,所以今天的科技創新,更強調跨同行、產業、國家的合作。沒有這種合作,人類社會水平上的產業革命是不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