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8-05-21 18:25 來源:中國工業報
“美國301調查報告對機器人行業影響不大。”重慶南商機器人常務副總經理文森濤5月16日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說。對于美國公布的301清單涉及包括機器人在內的約1000多項中國產品課征25%關稅動議,中國正積極行動予以反擊。
機器人產業是“中國制造2025”確立的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砥礪奮進,在供給和需求端發力,市場快速增長,能力不斷提升。包括重慶南商機器人等在內的廠商還通過收購等方式提升競爭力,搶占新工業革命的新賽道。
“中國的快速發展讓美國感到了壓力。301調查報告真正用意是延緩乃至阻止中國發展一個強大的制造業,進而阻止中國各個前沿領域的技術進步。”接受采訪的數位專家給出的結論不謀而合。
醉翁之意不在酒
根據美國總統簽署的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對約600多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征收25%的關稅。值得關注的是,從301調查的商品清單內容看,涉及的終端產品廣泛,主要集中在航天、機械等領域。部分產品或零件均是針對工業、制造業、礦業等應用。在機器人領域,則列出了工業機器人。
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臺機器人誕生以來,世界工業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核心技術與產品應用領先,并形成了少數幾個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的機器人龍頭企業。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這些國家紛紛將機器人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力求繼續保持領先優勢。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主要在國內應用,對外出口比例較低。根據全國工業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陳玉濤的研究,中國國產機器人本體收入50億元,出口不足3億元,基本沒有出口美國,貿易保護對行業收入的影響不足3000萬元。從3C產業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自動化設備主要流向印度和東南亞,雖然也有部分出口至美國,但占比不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對不構成任何競爭壓力的中國機器人產業實施貿易保護令人費解,實則另有緣由。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中美貿易失衡由來已久。這是貿易保護的直接原因。
然而,貿易失衡責任不在中國,原因主要在于美元與黃金脫鉤后保持主要國際貨幣地位、全球價值鏈分工、美國對華高新技術出口限制以及美國過度消費的低儲蓄模式等。
陳玉濤分析,美國試圖重演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以遏制中國復興,尤其是遏制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阻滯中國技術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公開表示,美國以301條款打算對中國產品課征關稅是一種談判策略,關稅制裁有可能不生效,將看中國的貿易作為而定。專家指出,包括知識產權以及關稅等經濟手段經常成為發達國家遏制發展中國家的大棒,當前有濫用之勢。
美國301調查由來已久。從歷史上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曾5次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調查結果均以雙方達成妥協,和解告終,并未演化成全面貿易戰。調查期間,中國對美出口甚至“不降反升”。
短期影響微乎其微
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代表行業,也是“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重點發展領域。美國的貿易保護一旦實施,將對中國機器人產業有何影響,中國工業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世界機器人大會組委會負責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機器人最大的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貿易制裁的出發點是什么,目的是為了本國利益,但受損的將不是中國。“誰放棄了中國這個龐大且可預期的蓬勃市場,誰的損失最大。”
中國是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未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一方面“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會使一些領域和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快速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中國進入到老齡化社會,包括教育娛樂類的服務機器人也會爆炸性增長。
此外,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合作伙伴廣泛。文森濤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機器人的市場不在美國,機器人行業大多數進口核心零部件和技術也不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都具備配套能力和技術。因此,301調查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影響不大。
當前,全球機器人市場份額基本上被四大廠商占據,主要包括德國、日本、韓國等工業機器人比較發達的國家,他們牢牢占據大部分高端市場,國內也有一些工業機器人廠家以及核心器件,包括減速機、控制器、伺服電機等。
不難看出,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技術依存度來說,中國在機器人產業領域與美國的關聯度并不高。不過,沈陽新松機器人技術專家看來,設置關稅壁壘將影響機器人的目標客戶所在行業的景氣度,從而延長機器人的采購周期,不利于機器人產業發展。陳玉濤也認為,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機器人企業或技術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
星河互聯人工智能事業部總經理劉瑋瑋認為,美國在機器人本體的制造方面沒有優勢,其核心產業是在算法和智能技術方面,所以301調查對于工業機器人的影響是可控的,不會像芯片那么嚴重。
本土品牌如何應對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猛。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羅俊杰提供給中國工業報記者的數據顯示,我國工業機器人2017年的產量已經突破13萬臺,同比增長達68%,約占全球產量的1/3。除了家庭娛樂、情感陪護、教育演示等一般場景外,我們的服務機器人也開始大量應用于醫療、康復、搶險救援等專業場景。
賽迪智庫預測,我國工業機器人2018年新裝機量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同比增長25%左右。不難想見,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繼續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老齡化社會服務、醫療康復、救災救援、公共安全、教育娛樂、重大科學研究等領域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
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趨勢,在文森濤看來,本土品牌只要練好內功,做好產品,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并做好供應鏈管理,就可以應對當前的局面。
徐曉蘭也指出,盡管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情況已有所改善,但我們的工藝水平包括生產過程中的質量保障等還有一定的差距。在新材料及前沿研究方面還需要引起重視,實現更加擬人、仿生的機器人需要長期投入。
必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工業報記者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中國發展機器人產業的決心堅定不移,此前印發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聚焦“兩突破、三提升”就證明了這一點。
“兩突破”就是要實現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重大突破,“三提升”包括質量可靠性、市場占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工信部還組織開展了工業機器人行業規范管理工作,引導機器人產業高端化有序化發展。
在推動機器人企業與用戶建立對接機制方面,工信部也在積極地開展工作,以加強應用。羅俊杰告訴記者,當前正值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攻堅階段,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制造業的戰略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解決機器人產業面臨的企業生產、人民生活需要與機器人產品和技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工信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著力規范行業秩序,積極推動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高端發展和規模應用。
在推進產業質量提升,邁向中高端方面,堅持創新驅動,重點解決一些卡脖子的問題。在防止行業無序競爭,規范行業的發展方面,進一步實施行業的規范管理,引導各項政策資源集中集聚,改變惡性競爭的局面。
在著力培育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方面,把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并把培育“專精特新”與中小企業結合起來,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培育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集群更好地結合起來。壯大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骨干企業和領軍企業,培育一批專注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形成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機器人行業發展新格局。
羅俊杰表示,中國將進一步加強國際對接合作,開拓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深化技術和產能的國際合作。通過產業鏈整合、資本運作等方式,更好地融入全球機器人創新和產業分工體系。
“貿易保護警示中國必須努力突破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被少數幾家企業壟斷的核心技術,以免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徐曉蘭強調,自主可控并非要實現全技術鏈的自主,而是要在一些卡脖子的地方,比如某些高度壟斷的領域實現突破。這也是防止自己權益受到損害的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