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5-10-15 16:14 來源:中國電子報
“互聯網+”現在談得很熱,去年2014年是中國能源互聯網元年,中國的資源消耗大,我們跟日本比起來,單元資源消耗GDP比較,大概是日本的4倍,世界平均2.6倍,這個方面對企業是很大的挑戰,怎么樣盡可能地節約能源。
李培根強調,在我們企業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和智能制造技術是可以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一張表格就說明這個問題。從企業中間環節,銷售、設計、采購、供應、制造都是企業各個環節,下來是智能制造可以發揮作用,下面是互聯網技術可以發揮作用。設計可以通過智能優化設計,就是類似于小米開發模式,那是互聯網設計很好的一環。智能制造、加工、智能化工藝、智能化裝備的應用,互聯網技術也可以在制造中發展作用,即使加工的時候有互聯網技術應用都有好處,可以讓制造過程透明,讓你的客戶想看也可以看得到,他更放心,客戶就會更相信你,就是客戶能夠實時感知你的生產狀況,他就放心了。
總而言之,在各個環節,實際上都可以把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技術融合起來,讓大家有這個概念。
李培根表示,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大家要意識到,德國“工業4.0”,實際上中國目前是“工業2.0”的后期階段,意思就是“工業2.0”還沒有完全完成,這里有一個問題,在未來對中國企業來講,中小企業也一樣,“工業2.0”要補課。“工業3.0”要普及,“工業4.0”有條件盡可能做一些示范。
二、企業要注意至善精神。原來美國人學日本人,日本人講改善,美國人就是持續改善。而且我覺得西方國家有一些企業很強,哪怕改善一點點他們都很關注,工業互聯網,節約1%,用電效率提升1%,消耗減少1%等等,很多中國的企業不太在乎,1%算什么,不是兩位數好像根本不關注。盡可能地好一點。
三、對傳感和數據要敏感。中國大多數企業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未必對這件事情敏感。美國一個燃氣輪機廠一臺機器上面,裝5000個傳感器,如果我沒有看過資料,我都不相信,為什么要裝那么多的傳感器,我相信實際上哪怕是這些未必說得很清楚,每一個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作用未必設計很清楚。這就是他們意識到大數據的魅力,涂子沛先生是大數據的專家,大數據是什么?現在有一些數據,在數據背后,如果有一定的分析手段,可能可以發現潛藏在背后的規律。這個規律一方面對設備來講,燃氣輪機廠設備來講,就是能夠去判斷這一臺機器的運行狀況,為它的維護、維修提供依據。第二方面是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未來可能能夠發現我設計中,產品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甚至還有可能改進的地方。我把這些可以反饋給設計人員。我希望工程技術人員,企業人員對數據以及傳感要敏感。
還有一個,有人講一個觀念供大家參考,我們中國互聯網講互聯網+,甚至講得太熱了,很重視硬件,包括很多互聯網,本來互聯網重視硬件,這個也是事實,谷歌、阿里巴巴他們同時也在完善硬件,機器和人關系大家要很好的把握,我現在很到很多地方,提到機器換人,上次在這里,就在廣東成立廣東省成立智能制造委員會的時候。我當時當著朱省長的面講要順著機器換人這個方向,尤其是政府要謹慎。尤其企業不知道,他講機器換人沒關系,他財大氣粗,希望盡量減少工人,用機器代替。尤其我們由政府出面去提機器換人覺得不太好,我建議企業不要太提,這里中國對人的作用,我們注意得還不夠,一方面你要知道即使是在未來智能技術進一步發展,但是人的某些know-how,搞工的人都有,有些不是智能機器完全可以替代。另一方面,我說的這個例子,我看一篇文章講,一個日本企業人士到中國考察,看中國的一個企業,看了之后他說中國在最近的將來,他擔心中國工業會趕上日本,什么原因?他就看了中國產業工人的素養。所以我覺得在未來,我們講智能制造講得天花亂墜的時候,我們不要忘了提高工人的素養,這是非常重要的。
互聯網+和+互聯網,互聯網+在產業階段主要是什么?主要是互聯網在“+”一些東西,未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各行各業,我們自己主動去+互聯網,主動和被動是大不一樣的,這點希望大家有這個意識,互聯網+已經變成一個口號,我們不必要改,我們理解他的時候,把互聯網+本身也含,或是含+互聯網,否則我們是被動的等待互聯網+一定不可以。人家講滴滴打車說不可能在德國,因為他出租行業已經自己去+互聯網,我們是因為沒有這個,滴滴打車的來了,出租車就感覺到威脅了。
還有講智能,未來有條件比較好的企業,要做車間智能化、工廠智能化,這里提醒大家一個問題,就是去中心化,什么意思?凱文。凱利(KK)早已提過這個,其實我們人這個系統,沒有哪一個機器可以像人,人這個系統實際上是去中心化,比如說肝臟、胃怎么工作?不依靠大腦,有一個東西指揮他的時候,這個風險是很大,一旦有差錯,可能就是致命的,去中心化就是分布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