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5-06-15 16:46 來源:江蘇都市網
對于GE的智能工廠正常的理解或許是這樣的,工廠里安裝了數以萬計的傳感器,用來測量溫度、濕度、氣壓以及機器的操作數據。工人通過手持智能終端遙控監測生產過程,通過手指的移動調整生產條件、預防故障。工廠里的3D打印機使用高壓電子束把鈦鋁合金粉末溶化后,“打印”成波音“787夢想客機”發動機上的燃油噴嘴,把焊接次數減少到以前的1/5,但耐久性卻提高到過去的5倍。
但是,這種“通常的理解”正在被替換。
作為家為客戶生產大機器的公司,GE擁有不可替代的工業設備制造優勢。但僅僅生產機車、渦輪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大機器對于GE而言已經遠遠不夠,GE要賦予自己生產的大機器以一種“智能”,一種可以收集并分析數據的智能。
機車“進化”
GE有款機車,名為“Evolution”,它的油箱能裝下5000多加侖的柴油,重約220噸,長約23米。在工作時,Evolution要拖著1公里長的貨運車廂,把礦石、糧食、鋼材以及任何需要運輸的貨物,運到該去的地方。
由于Evolution的“大腦”里裝載了一套機車運行優化系統,這臺大機器儼然就是一臺奔馳中的計算機。“優化系統”時刻記錄并控制著機車所在地理位置、所載貨物重量、行駛的速度、耗油情況,以及所路過的地形,據此計算出機車在什么時刻該保持什么樣的速度。具體說,在快到達山頂時,“優化系統”就提醒機車駕駛員,在距離山頂的特定距離位置放松節流閥,讓自身動量帶著機車前行。這樣下來,每年可以省下數千萬美元的燃油費。
GE正在努力了解類似Evolution機車的大量數據,通過集合多輛機車的這些數據,可以讓機車提高平均速度,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已經有客戶在GE的幫助下把平均速度提高了1英里,相當于節省了2億美元,而GE的目標是每小時提高4英里。
一輛GE機車大約由20多萬個零部件組成,可以把它看成一座行駛中的“發電廠”:發動機燃燒的燃料可以轉動交流發電機,產生出來的電流可以生成電力牽引電動機,電動機推動鋼輪往前走。如今,像Evolution這樣的機車還可以被看做在軌道上行駛的電子實驗室,其內部所包含的6 7英里長的導線和250個傳感器,每小時將產生900萬個數據點。
GE將個類似RFID的傳感器放到機車的齒輪箱里,捕捉并傳輸關于油位和污染物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就可以預測可能會導致機車輪軸出現故障的情況。要知道,如果機車上的一個輪軸動不了,整輛貨車將因此“癱”在軌道上不動。而通過探究機器內部的生命特征,GE就可以知道要等多長時間機車會在軌道上出故障。
GE的智能大機器不僅能給出如今的數據,還能讓工程技術人員往回看之前已有的數據,根據這些數據,就能預測次歷史性故障。GE有專門的團隊檢查故障機車,并對照數據庫試圖找
出某個匹配的模式,最終得出個可以預測未來的智能運算法則。簡單說就是,機車在運行過程中,如果被發現同時滿足了某三個條件,就意味著發生故障的概率高達90%。
不僅僅是機車,這種“智能法則”同樣適用于GE的其他大機器,如渦輪發動機、燃氣輪機……一個新型的GE風力渦輪機就收集了關于風速、風向和氣壓的數據,再由計算機對奠進行分析。相應的, 個新軟件程序的運算法則或許會決定渦輪葉片是否該改變間距以提高功率輸出。在某些情況下,渦輪機甚至會向附近其他渦輪機傳輸它的新定向,如此一來,整個機隊的功率都能同時得到提高。
會說話的機器,做出下意識反應的機器,時刻更新自己狀態的機器,這些智能大機器構成了自己的社交網絡。在不久的將來,GE甚至可以讓機車z間相互對話“請降低速度,我將從你側面擦身而過。”
服務3.0
雖然很難定義GE究竟是家什么類型的公司,但能源和水源、航空、衛生保健、石油和天然氣、交通被看做公司的主要業務,而這些也都是當今世界工業的核心。GE讓自己的未來“智能工廠”隱身在服務工業的大機器中,還有更深層的意義。GE在售賣這些智能大機器的同時,
還通過為客戶提供服務來賺進大筆錢財。由服務所賺的錢已經占據了總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
1 0時代的服務,就是機器壞了,GE去維修2 0時代,GE通過服務協議向客戶保證自己的大機器的性能將達到定的水平,并且,還會根據零件損耗的經驗對機器進行定期維護,3 0時代,是數據和分析驅動下的新模式,GE就機器的運行結果而非功能與客戶簽訂合同。這時,服務不再只是測量發動機的性能或安排定期維修,反之,其服務內容在于機器能否達到z前與客戶所商定的最長作業時間。換句話說,GE售賣的不
再是飛機發動機,而是發動機所能產生的推動力。
GE會向自己的航空公司客戶承諾,如果飛機上的發動機壞了,他們必須讓乘客們下飛機并重新規劃路線,那么GE將為此支付罰款。如果沒有辦法從性能數據中識別出模式,再反過來幫航空公司避免意外發生,GE不可能做出這樣的承諾。
“預測性”分析會讓GE生產出更棒的大機器,更容易銷售出去,獲得更多、更快樂的客戶、更到位的服務合同和更高的企業利潤。 憑借著未來“智能工廠”,從頭到尾監管著自己生產出來的智能大機器的GE,或許會在硅谷建立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