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5-04-13 14:08 來源:中國電子報
4月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子報社協辦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在演講中表示,目前全球制造業正面臨著制造模式的變革,基于網絡、傳感、大數據和機器人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向我們快步走來。他介紹了工業4.0與第二次機器革命之間的關系,分析了工業4.0與智能制造下的機器人技術。他認為,機器人將驅動制造模式的變革,這是工業發展的必然階段。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曲道奎
工業4.0是一種新的游戲規則
曲道奎說,現在最熱的幾個概念:機器人、3D打印、工業4.0,這些都是制造模式的變革,即實現智能制造。無論是智能制造還是數字工廠,都是發展的大趨勢。為什么會從第二次機器革命發展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是社會發展到現在進入了必然階段,具備了網絡化技術、智能傳感、大數據、機器人等有力的技術支撐;二是外部的因素發生了變化。如產品的個性化與定制化需求 、快速市場響應(電子消費品)、調整生產系統適應新產品生產需要140-160天 、全球化生產組織、跨價值網的企業間集成等都是傳統的制造模式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三是勞動力短缺、勞動成本的上升,這也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催化劑。
曲道奎說,工業4.0將改變原有制造模式 ,制造模式變革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趨勢,工業4.0是一種新的游戲規則,勞動力因素(人口紅利、成本上升)加快了變革的進程,機器人與網絡在新制造模式變革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人類勞動力和越來越智能的數字勞動力(機器人)正在日益變成替代關系,而不是互補關系——引起社會變革。
工業4.0到底是什么東西?曲道奎的總結就是:CPS,就是信息、物理系統結合到一起。他說,工業4.0就是利用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將更為強大的機器群連接起來, 實現機器之間的信息共享、自相控制、自行優化和智能生產。即以信息技術為平臺,智能機器人技術作支撐。
工業4.0是一套模式和體系,它的最終目的是改變現有制造模式,它帶來了一種新的游戲規則。在這種規則下,機器人與網絡、大數據起了一個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前環境下,工業4.0是趨勢和規則 ,網絡技術提供基本平臺支撐,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為設備支撐,創新驅動成為發展常態 ,企業轉型、升級、變革為永恒主題 。
第一次工業革命,化石能源、礦產資源、生物質資源以及自然環境是其生產生活的主要對象和來源,遭遇“資源消耗+環境破壞”的增長極限。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信息和智能的開發,代替對大自然的攫取,遵循創新、綠色、包容、可持續發展,知識和信息成為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主要資源。 “第一次機器革命”始于18世紀以蒸汽機技術為標志的工業革命,開啟了突破“人類和動物肌肉力量極限”時代,實現了生產力的極大飛躍。工業革命引領了人類“第一次機器革命”---社會發展進程第一次主要由技術創新驅動,這一次機器革命堪稱我們整個世界最深刻的社會大轉折。“第二次機器革命”始于20世紀末期(當下),“智慧力量”將更多地支配甚至取代第一次機器革命的“金屬力量”。人腦智慧的開發延展、知識信息的聚合處理、新創意的融合運用、數字技術與機器人智能制造的深度結合,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制造模式。
現在支撐4.0模式變革的是第二次機器革命,假如沒有第二次機器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只是一個框架。
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
智能機器人技術和產業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第四次工業革命與智能制造下的機器人技術,是什么樣的技術,需要什么樣的智能機器人來支撐呢?“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將影響全球制造業格局,而且我國將成為全球(數萬億美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
傳統的機器人,無論機械手還是機械臂,都是一種可編程的設備。新一代的機器人,脫離了機械設備的概念,更多納入了網絡、信息的傳感,包括醫療、服務、軍方、國防安全等等。這是整個內涵的全部外延,在這個范圍內,機器人的范疇由過去的工業機械手,開始拓展到醫療、國防、服務等。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機器人是哪一類?是包括了智能傳感,但不是過去的智能設備,或者單一的機械手的概念。
新背景下機器人的變化有幾方面,一是范疇的變化(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 機器人);二是功能的變化(高端裝備—機器“人”);三是支撐技術的變化(機械、電子、控制—網絡、 大數據、智能傳感) ;四是應用領域的變化(工業—航空航天、醫療康復 社會服務),這些都決定了機器人驅動制造模式變革。所以中國要發展機器人,我們應該做什么?應該有一個詳細的規劃或者分解。
現在機器人正在加速驅動模式的變化,為什么?全球目前面臨一個大的制造模式的變化,原因是受勞動力成本、產能的制約,市場需求的個性化、定制化,這些內部、外部因素的變化,導致制造模式必須變革,所以工業4.0是提出了一種新的制造體系。
中國現在的制造模式,就不管國際怎么發展,中國目前的模式是難以持續的,勞動力密集、低成本、低附加值,對環境嚴重依賴。這些都導致中國的整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怎么轉,從哪轉?這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問題。
當前的機器人對新的制造模式能否形成支撐呢?第一個因素是需要技術的支撐。技術上如果不支撐,那僅僅是個夢想;二是在網絡能力上;三是從技術因素上、提升效率和質量上,機器人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第二個因素是成本,人力成本跟機器人比,人力成本在上升。但機器人的價格這十幾年下降了50%多,中國人的成本,這十年上升了幾倍。因此,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也具有了廣泛應用的條件。此外,質量、效率、管理等一系列的附加值的提升,也是機器人的優點。這些都使機器人大批量應用成為可能。第三個因素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到期,用工難、招工難又加劇了機器人應用的進程。
至于大家擔心的機器人與就業是不是有矛盾?我認為沒有矛盾,因為現在中國很多行業是缺少勞動力的。還有一些行業,是人是做不了的。因此從長遠來講,機器人替代技能的勞動者,必然是一種趨勢。
所以,工業4.0是一種趨勢和規則,而不是簡單的在技術上的進步,到現在它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規則,在大的規則下,是網絡技術提供了基本的平臺支撐。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成為了設備支撐。從創新角度來講,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常態,未來的發展,因為產能過剩,因為信息化、數字化,全球的透明化,使競爭越來越加劇,競爭加劇的最終結果,創新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企業的轉型、升級、變革成為永恒的主題,不可能因為我們模式變了,就進入了穩定期,未來還會一直轉型、升級。因為現在整個技術的變化,相關支撐技術的變化,環境的變化,成為變化的常態。最后一點,就是中國整個轉型升級,新的模式變革也好,都有一個黃金窗口期,抓住了這個機遇,就像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