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4-12-31 10:25
21世紀前的30年,中國的機器人事業,從學習國外技術到自己艱苦研發,再到將技術應用于實踐,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也奠定了自身技術基礎。
作為1984年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現為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創始成員和最早一批研究機器人的專家,76歲的陸際聯告訴記者,中國的機器人從上世紀70年代萌芽到2000年的30年間,經歷了跌宕之路。
兩米高的巨人
現代工業機器人的概念源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人George Devol在科幻小說的靈感下,設計了一個能夠執行重復性任務的機械手臂。
工業機器人的另一個技術源頭來自遙操作,即所謂主從控制方式。1965年,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Roberts向世人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傳感器、能識別和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而在此前的1960年,中國也誕生了第一臺機器人,設計者是南京工學院(現為東南大學)的女教授查禮冠。
最終成型的機器人是一個高度超過兩米的巨人,能做28個自由度動作。
中國機器人的萌芽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1975年,鄧小平復出主持工作后大力推進全國的經濟復蘇。由于企業技術改造的需要,在上海出現了以數控技術為基礎的研發,如上海針織九廠的插銷板控制機器人、上海同和電機廠的壓鑄用機器人。
“我們跟西方差得太遠了”
1976年“文革”結束,許多學校和企業的科技人員重啟研發工作,外國的信息資料也陸續傳入中國。
1978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機器人研究專家加藤一郎在北京做了一次講座。“他講完大家都傻眼了,原來國際上機器人的技術已經發展到那么高的水平,我們跟西方差得太遠了。”一位機器人專家說。
此后五年間,來自日本和美國的機器人專家又多次來華,同時國內的技術人員也走出國門。得益于這股風潮,國內眾多與機器人相關的科研機構也在這一時期陸續成立。
從“文革”結束到“863”計劃實施的十年間,中國機器人緩慢起步。一些機構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進行了許多實體機器人的研究。比較出名的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中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HR-01,潛水深度達200米;哈爾濱工業大學研制成功的“天龍”5自由度弧焊機器人。
一些技術開始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機械部北京機床研究所建立了一條由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和自動運輸車組成的示范加工線;華南理工大學也應用噴涂機器人建成用于鉆石牌風扇 的自動噴涂生產線,全線長38米。
當時中國并沒有機器人生產能力,所以機器人的研究大多是引入一些國外生產的機器人。由于西方的進口限制,第一批引入的機器人主要是教學機器人以及日本的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研發起步
1984年,由當時的機械部提出的工業機器人科技攻關建議,列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計劃。1985年,當時的國家科委開始組織實施工業機器人“七五”計劃(主戰場計劃).
當時列入計劃的項目有四類:主機,包括點焊、弧焊、上下料、噴漆等四類工業機器人;機器人關鍵元部件技術(電機、軸承、減速器等);機器人性能測試以及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主導的單列項目300米水下機器人。
1986年底,中央政治局批準下達了中央24號文件《高技術研究發展綱要》,即“863計劃”,機器人技術就在其中。
“工業機器人已經有七五計劃的支持,而完全意義下的智能機器人技術國內外均未成熟,瞄準特種機器人是符合國家利益的。”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馬頌德回憶說,當時在國外考察時,深水作業的機器人連參觀都不允許。
在年底獲批的“863”計劃中,代號為“512”的智能機器人作為自動化領域的兩大主題之一被正式公布,蔣新松和蔣厚宗的想法被全部采納。
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1987年7月,第一屆智能機器人主題專家組成立,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談大龍任組長。1989年11月,專家組在沈陽召開了自動化領域戰略目標匯報會,正式確定了2000年以前,中國將以研究和開發極限作業的特種機器人為主要目標。
此后,在“863”專項資金的支持下,中國的機器人研發成效顯著,不僅開發出六類十種不同類型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還研制成功了噴涂、弧焊、裝配、壓鑄等七種機器人的商品樣機28臺,其主要技術性能達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外同類產品的水平。
而在特種機器人方面,中國也于1995年研制成功了能下潛1000米的無纜水下機器人。這也正是目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下潛深度達6000米的CR01型機器人的前身。
從“九五”開始,機器人技術的研發緊緊圍繞制造業的實際需求,特別是那些急需的、有適應能力和一定智能化的實用機器人,“就是要把機器人從實驗室、大學、研究所解放出來,走向生產線,應用到實際工業生產中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說。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高峻峣對記者說,這一時期,機器人的應用以汽車制造業為重點,并在摩托車、家電等企業推出了一大批優質項目。其中著名的有:一汽集團的點焊機器人HA-100A開發項目;江鈴汽車廠汽車后橋殼機器人焊接線;新大洲、三水嘉陵摩托車機器人焊接線;牡丹汽車仿型噴涂生產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