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3-02-25 10:38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在當前形勢下,振興實體經濟已經成為諸多國家促進就業、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作為實體經濟引擎的制造業也受到各國政策越來越多的關注。
2月17日,澳大利亞工黨政府公布了一項支持本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并促進就業的10億澳元計劃。而美國總統奧巴馬早在連任后首次演講即強調制造業復興對于美國創造就業和經濟復蘇的重要性,并宣布新建多個制造業創新基地。
“美國鼓勵制造業回歸,還是建立在以高科技為核心的高端制造業,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我們現在還做不了,所以并未形成直接的競爭。”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不必對此太過擔心。但他同時也指出,中國制造業大量產能集中于低端制造產品的現狀急需改變。
“目前大量的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低端,這種現狀導致了一旦市場變化,整個制造產業發展都會相應產生巨大的波動。而中高端市場還遠遠沒有得到滿足,轉型升級是當前的迫切需要。”羅仲偉說。
在外部市場需求不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去年的中國制造業發展呈現總體增速放緩的跡象。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值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僅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年均值。
要改變這種現狀,中國制造業同樣要尋求創新。此外,“十二五”規劃將高端設備制造列為七大戰略產業之一,而要發展高端制造就必須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技術升級同樣離不開創新。
種種跡象表明,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各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誰能實現創新突破,誰就能在技術革命中取得先機。
不過,中國制造企業似乎缺乏創新的動力。
2013年初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當前以及未來5年均位居榜首。但報告也顯示,中國得以繼續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仍然主要依靠低廉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
對此羅仲偉表示,靠低成本競爭而不是差異化競爭往往會使制造企業的行為具有短期化、投機化傾向,而短期化的行為導向非常不利于企業創新。“創新和研發需要長期專注、不計成本的投入,如果大家都抱著能賺就賺、賺快錢的想法,這種"短平快"的思想是無法創新的。”
安邦集團創始人、首席研究員陳功則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國的制造企業需要有“理想”,要有“制造精神”。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升級后將是“世界工廠2.0版”,而這一版本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具有更深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制造業企業如果只談賺錢,根本不可能升級。中國制造業必須要注入精益求精的精細工業精神。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建立永續經營的地位。”陳功說。
不過,要想讓企業樹立更高的追求、建立更長遠的理想目標,不僅需要企業自身長期的努力,政府對市場環境的優化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目前的企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政策依賴性,政策導向將會對企業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羅仲偉指出,企業只有在公平、良好的市場環境下才會有動力創新。“對于下一階段的發展,政府要更多地從市場角度思考。一方面規范政府行為,把配置資源的職能交給市場,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另一方面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對企業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