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2-12-19 11:30 來源:中國工業報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下簡稱“示范基地”)的建設是我國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工作。為全面分析和總結2011年度示范基地的建設進展和成效,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發布了《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報告(2011年)》(以下簡稱《報告》)。
據了解,自2009年7月,工信部開展創建示范基地工作以來,短短三年多時間,示范基地自身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獲得極大提高,并在促進產業發展和帶動地方經濟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
《報告》指出,隨著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化推進,示范基地總體水平顯著提高,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規模效應凸顯,對全國工業發展貢獻顯著。2011年,示范基地實現工業增加值40258.1億元,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同比增長26.2%,比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5.5%,連續兩年顯著高于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示范基地工業總產值達165009.5億元,比2010年增加21.9%。
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基礎共性和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2011年,示范基地研發人員達211.8萬人,占從業人員的九分之一,研發投入總額占全國的比重接近40%,連續兩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示范基地的企業技術改造經費達到6598.6億元,較上年增加22.6%。示范基地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3416家,平均每個基地20家。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策源地功能日益顯現。截至2011年,在已授牌的185家產業示范基地中,有近40家基地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示范產業,涵蓋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等產業領域。
集約、綠色、安全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兩型”工業發展成效顯著。示范基地發揮規模優勢和集聚優勢,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2011年,示范基地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為3308.7萬元/公頃,較上年增加12.5%。
兩化融合不斷深化,軍民融合式發展實現穩步推進。2011年,示范基地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9.1%,比上年提高2.2%。兩化融合的深入,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2011年示范基地全員勞動生產率較上年增加2萬元/人每年,增長幅度為13%。
領軍企業發展壯大,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示范基地集中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在行業發展中的龍頭地位進一步凸顯,有力提升了示范基地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影響力。2011年,示范基地中示范產業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數量達7744家。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2011年,示范基地已建成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中小企業孵化等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共2493個。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574個,兩年內增加了192個。
生產性服務業有待提高
《報告》指出,示范基地的蓬勃發展為增強我國工業實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非常明顯的作用。但部分示范基地在產業層次、產業布局、集約化程度、配套服務水平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示范基地產業層次有待提高。首先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盡管示范基地產業技術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但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重要生產裝備和材料領域還需大量進口,研發投入仍顯不足。其次,節能減排力度仍需加大。盡管示范基地的單位產值能耗水平及其下降幅度都明顯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著只注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對中小企業關注不夠;側重產業鏈重點環節節能減排、上下游產業鏈銜接不夠等突出問題。
二是產業布局有待優化。示范基地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增強區域產業發展協調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產業布局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國紡織工業80%左右的產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飽和,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較為零散和弱小,紡織原料、勞動力、能源等優勢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等。
三是集約化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創建過程中,許多示范基地反映工業用地指標較為緊張,現有土地供應狀況難以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但是也有不少示范基地存在著土地浪費現象,土地利用率不高。
四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質量和服務水平亟待提升。一方面是公共服務平臺仍然存在功能不完善、發展參差不齊的問題。行業領域內缺乏具備較強專業水平、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平臺。另一方面是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機制不順暢。平臺普遍市場化程度較低,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
五是為示范基地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與國際上先進的產業基地相比,我國部分示范基地仍然以加工制造為主,區域內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我國制造業服務化水平總體上仍處在初步階段,面向新型工業化發展所需的研發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現代物流服務、生產性信息技術服務能力依然不足,示范基地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格局尚未形成。
加大示范基地的資金扶持力度
《報告》要求,通過“十二五”的發展,示范基地要加快成為帶動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載體和骨干力量,為工業布局的優化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力爭到“十二五”末,形成300個左右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節能環保水平高、產業規模和影響居全國前列的示范基地,培育形成30家左右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和影響力的產業基地。
《報告》指出,“十二五”時期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為關鍵著力點:
促進創新發展,提升產業層次。促進綠色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品牌化發展,積極培育自主品牌和區域品牌。充分依托基地園區平臺,提高兩化融合和軍民融合式發展水平。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公共服務環境。加強土地管理,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加快推進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工信部將加大對創建工作的引導和支持。加強對示范基地發展的規劃指導。根據實際需要,指導各示范基地做好創建工作的方案及產業發展規劃的調整和完善。加強部省合作,支持將示范基地創建納入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中。
工信部還將加大對示范基地的資金支持力度,研究提升創建水平的重要舉措。加強與財政部、國土部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在工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發展等專項資金安排上,對符合條件的示范基地予以重點支持。發揮各級政府資金引導作用,整合利用現有資源,支持示范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將示范基地作為重點對象,集中資源給予資金支持和財稅政策傾斜。同時,支持和推動示范基地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引導社會資源支持示范基地創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