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2-06-28 15:51 來源:中國電子報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1年,第一批兩化融合試驗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生產性服務業年均增長23%,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重大安全事故傷亡人數年均下降17.8%。共支持試點示范企業1000余家,示范企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2011年,又有8個地區入選第二批試驗區。16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的先行先試、示范引導,促進了產業轉型、經濟增長、企業壯大,加快了我國兩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進程。
典型引路 示范先導
各試驗區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的情況,制訂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取得明顯成效。
從2008年起,工業和信息化部確定了內蒙古呼包鄂地區、上海市、廣州市、唐山暨曹妃甸地區、青島市、珠三角地區、重慶市、南京市等8個地區作為首批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經過3年的努力,首批8個試驗區共投入資金約32億元,支持兩化融合試點示范項目約1400個,建設了546個服務平臺,培育了1023個示范企業,構建了良好的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環境。2011年,又確定了長株潭城市群、桂林市、柳州市、沈陽市、合肥市、西安-咸陽、蘭州市和昆明市等8個地區作為第二批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
在2012年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工作會議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說,3年多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兩化融合和工業轉型升級工作中,統籌安排部內相關資源,結合各地實際,開展試驗區工作評估,支持了一批重大項目。各試驗區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的情況,制訂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規定動作+自選動作”,真抓實干、大膽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珠三角地區數控系統在機床中的價值已占機床總價值的30%以上,某些型號已高達70%。催生了一批新型的企業發展模式,涌現出青島海爾等一批模式創新的典范。增強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青島等地探索出新的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機制。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從產業鏈整體提升入手,傳統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寶鋼與用鋼大戶實現訂單和制造的信息共享,增強了產業協同發展能力。提升了區域綠色安全發展能力,有力支撐了工業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
政策驅動 標準護航
工業和信息化部、各級地方政府為兩化融合工作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環境。
近4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不斷加強戰略研究和政策儲備、規范評估標準,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制定相關戰略、規劃、實施方案,為兩化融合工作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產業環境。
2011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意見》發布后,先后在貴陽、重慶、廈門、上海等地開展以政策解讀、工作部署和現場典型經驗交流為內容的“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
2011年11月,發布了《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試行)》。基于評估規范,聯合行業協會和相關研究機構在鋼鐵等17個行業和850家企業開展了“兩化”融合測評工作。評估報告摸清了行業兩化融合現狀,診斷出我國行業兩化融合所處的發展階段,確立了各行業企業兩化融合的“標桿”,明確了推進兩化融合的關鍵要素和可行路徑。
各試驗區均成立了以主管省市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有些地方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推進兩化融合的長效機制。同時,3年來第一批試驗區依托科研院所等機構支持建立兩化融合促進中心(服務示范中心、研究中心等)56個,依托重點企業建立起兩化融合重點實驗室240個。
但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的相關負責人也指出,兩化融合試驗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工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的實際需求相比,與信息技術服務上述目標所能發揮的潛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11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明確了兩化深度融合是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工業轉型升級的內生驅動力。
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以企業為主體,加大培育典型、總結經驗、示范推廣的力度;針對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堅持分類指導;推進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和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引導中小企業成長;創新推進兩化融合工作,不僅在技術、工藝、產品上面推進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市場服務以及產品售后服務等方面推進;搭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服務平臺助力區域整體經濟發展,解決產業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共性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