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2-02-13 11:45 來源:《新時代》
從GDP的角度看,中國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超越了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據2011年12月31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報道,依據該刊對21項經濟指標的評估,中國已在過半的指標上超越美國,并將在 10年內,所有指標實際上全面超過美國,也就是說,2020年之前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與改革開放分不開的,特別是與2001年入世后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分不開。據美國經濟咨詢機構HIS環球透視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業占全球的比重達到19.8%,超過美國(19.4%)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國。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中國還不是工業強國,我們仍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下游。”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提醒說,“2010年全球最有價值的500個品牌中,中國制造業品牌只有17個,且前100名榜上無名。”
工業大而不強,究其原因是因為裝備制造業不強。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
這樣一個重要產業,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為加快振興裝備工業,2008年我國政府進行大部制改革時,在工信部專門設置了裝備工業司,主抓全國裝備工業的行業管理工作。近日,記者從工信部網站獲悉,裝備工業司已編制完成業界翹首以盼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很快將正式發布。
高端裝備是2010年10月《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提出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溫家寶總理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看來,政府主管部門認為,中國工業要轉型升級,要由大變強,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產業是必然選擇。
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全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為盡快走出危機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重新關注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再工業化、低碳經濟、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并紛紛加大科技投入,試圖在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保持競爭優勢,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繼續掌控全球產業發展方向,其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
一場全球范圍內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的戰役已經打響。
在此之際,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面臨著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和資源環境日趨緊迫的壓力,現有發展方式的局限性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據統計,我國粗鋼產量,2010年為6.27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44%,超過世界第2位到第20位鋼鐵大國的產量總和!絕大部分由我國自己消費掉了。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2009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耗達31億噸標準煤,是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7.5%。而同期我國的GDP只有34萬億元,約合4.7萬億美元,占世界GDP54萬億美元的比重僅8.7%。2010年,我國用電量4.19億千瓦時,超過美國的4.15億千瓦時,這是100多年來第一次有國家超過美國的用電量。
這種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發展的方式是難以為繼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在此背景下,《決定》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要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國際競爭優勢,必須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加快培育和發展物質資源消耗少、環境友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決定》所指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強調說:“高端裝備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他六個領域的支撐,比如新能源裝備、新材料裝備、高效節能環保裝備、電子信息裝備、生物制備裝備、新能源汽車生產線等。”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一位專家進一步分析道,高端裝備制造業與其他幾個產業有密切關系。“新材料產業”是裝備的基礎和關鍵,歷來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重點;而“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裝備,裝備本身也是這些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決定》雖提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其核心還是裝備,制高點是高端裝備。高端裝備是裝備制造業的高端部分,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對于加快我國工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高端裝備制造都包括什么呢?《決定》發布不久,張相木在第四屆亞洲論壇演講時說,“十二五”期間“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總體思路是面向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性制造。做大做強航空裝備和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升軌道交通裝備水平,加快培育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把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實現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隨后,工信部的其他領導及許多專家學者,都對高端裝備做了專門的解釋,雖有不同理解,但在“十二五”期間,還是重點選擇了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五大領域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張相木強調,我國要掌握發展主動權,必須優先重點發展先進航空裝備和高速鐵路交通等先進運輸裝備、海洋工程裝備、高端智能制造裝備,加快建設以衛星應用為核心、以服務國家發展為目標的空間基礎設施。
不出意外,即將公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與上述提法會基本一致。高端裝備將是未來5年,甚至10年,中國工業的主攻領域。
新一輪產業革命突破口
世界各國爭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種種跡象表明,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性突破關頭。繼信息技術革命之后,未來15至20年左右,有可能出現新一輪技術革命,其特點很可能是跨產業的技術革命。
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在那兒?據有關研究證實,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特征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正在改變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引起產業革命的發生,進而引起整體經濟的大變革。以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日不落帝國”;以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讓美國迅速崛起,取代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以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抓住這次機遇的日本也在二戰后迅速崛起,成為發達國家。
然而,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與歷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都失之交臂。目前,全球正孕育著以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物聯網)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的趕超發達國家的歷史機遇,能否抓住這個機遇,將直接影響我國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史進程。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英美先后抓住煤炭時代、油氣時代的歷史機遇,取得技術領先的地位,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目前,世界能源發展已進入新一輪的戰略調整期,各國通過能源技術路線圖的引導,紛紛制定新能源發展戰略。
奧巴馬在就職演講中突出了以能源為主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被稱為奧巴馬“能源新政”。美國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等領域取得突破。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日本宣布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
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有可能繼信息革命之后,再次重塑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和經濟政治格局。
我國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2010年我國消費32.5億噸標煤,世界第一。未來還要增長,但因基數太大,增量驚人。有專家計算,如果一年增長10%,那么,一年的增量就比英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還大。能源從哪里來,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此外,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為主,直接帶來沉重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壓力,再這樣下去,環境也承受不了。所以,我國必須在大力開發新能源的同時,提高化石能源的開采和利用率,走低碳經濟和綠色發展之路。《決議》將新能源,包括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智能電網,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培育和發展,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
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開發新能源,需要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創新。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說,我們就是要“用無限的科技潛力解決有限的資源環境約束,滿足能源可持續發展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要求”。
然而,能源科技創新離不開裝備,技術創新的載體是裝備。只有制造出高技術含量的高端裝備,才能實現能源的安全高效利用,才能實現低碳發展。因此,能源要發展,裝備須先行。
能源裝備顯然也是高端裝備,那么,為什么有可能成為新一輪跨產業技術革命突破口的能源裝備,沒有進入工信部所定義的高端裝備中呢?這似乎與2008年政府大部制改革有關。那一年工信部成立,同時國家能源局也誕生了。能源局首任局長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張國寶,他領導過原“重大裝備辦”的工作。他認為,重大裝備研制技術難度高,前期投入大,制造周期長,首臺(套)的應用推廣難度大。因此,在重大裝備研制和推廣初期,必須加強政府的協調和組織,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重大裝備國產化必須依托重大工程項目。所以,他極力主張,國家能源局的“三定方案”中特別確定能源裝備由國家能源局負責管理,并在國家能源局設立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這個方案獲國務院批準。于是,“事隨人走”,能源裝備劃歸能源局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工信部是不可能把手伸向能源局,為能源局做能源裝備規劃的,能源裝備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在工信部所說的“高端裝備”中。
2011年12月,國家能源局組織編制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這是國家能源局成立三年來發布的第一部規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能源科技規劃。據介紹,《規劃》由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組織局內各專業司及能源領域200多名專家,歷時兩年半完成。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李冶司長介紹,《規劃》按照能源生產與供應產業鏈中技術的相近和相關性,劃分了4個重點技術領域:勘探與開采技術、加工與轉化技術、發電與輸配電技術和新能源技術。將已具備一定基礎并在“十二五”期間能夠實現產業化的重大科技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在上述領域中確定了19個能源應用技術和工程示范重大專項,制定了實現發展目標的技術路線圖。針對重大專項中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規劃了37項重大技術研究、24項重大技術裝備、34項重大示范工程和36個技術創新平臺。
《規劃》同時部署了未來10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前沿科技項目,如700℃超超臨界機組、高溫高強度材料、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大型先進壓水堆核電示范工程、大規模儲能等。
《規劃》提出了建立“四位一體”國家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想,即通過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保障體制機制、完善立法和標準體系,以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
根據《規劃》,“十二五”我國將在能源勘探與開采、加工與轉化、發電與輸配電和新能源領域所需要的關鍵技術與裝備上實現自主化,部分技術和裝備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李冶認為,未來十年,我們應抓住能源體系轉型和能源科技創新的最佳發展機遇期,準確把握能源科技的發展方向,通過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李冶似乎已經感覺到,新一輪跨產業的技術革命有可能發生在能源領域。
2020:中國裝備工業景觀
高端裝備將成為支柱產業
考慮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和趨勢,從發展階段上看,《決定》制定“三步走”的發展目標:
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健康發展、協調推進的基本格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顯著增強,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
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在局部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和一批創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業;建成一批產業鏈完善、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再經過十年左右的努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一位負責人在解釋《決定》中的量化指標時說:定量目標,“是根據相關行業協會、國家統計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和單位提供的基礎數據測算的,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在《決定》中,高端裝備產業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產業一起被列為2020年時的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重大技術裝備處處長楊拴昌曾在一個論壇上說,據中美兩國的國家統計部門同口徑數據,中國已連續兩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裝備制造大國。2009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總值為2.22萬億美元,美國為1.52萬億美元。2010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總值則達到了2.97萬億美元,同期美國為1.73萬億美元。“可以說,現在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做大,下一步的目標是做強。”楊拴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但他認為,中國在高端設備制造上還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所以,必須大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
關于高端裝備發展的量化指標,張相木提出,力爭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30%以上,高端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重點要發展以干支線飛機和通用飛機為主的航空裝備;積極推進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衛星及其應用產業發展;依托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面向海洋資源開發,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強化基礎配套能力,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制造裝備。
關于高端裝備五大領域的發展重點,工信部有更詳細規劃。
[page_break]
能否圓夢
無論是《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還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這些都是政府的宏圖大志,但完成這個任務,要靠企業,要靠整個社會的支持。那么,裝備產業的企業家和專家是如何看待政府的宏圖大志呢?
“國產裝備,裝備中國。這是幾代人的夢想,我認為這個夢現在百分之八九十都實現了。我國機械裝備工業2000年工業總產值是1.44萬億元,2005年達到4萬億元,2010年達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長25%;2010年資產總額10.4萬億元,“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當于5年再造一個機械工業。據統計,2009年其銷售額即達到1.52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機械制造第一大國,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85%。”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對走過來的十年給與了充分肯定,但提到高端裝備,他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高端裝備沒有一個量化的定義,泛指而言,技術含量比較高、我們目前還難以掌握的重大裝備就是高端裝備。就高端裝備而言,中國的裝備制造業有兩個“病”,一個是“心臟病”,一個是“神經病”。“心臟”就是發動機,比如民用航空的發動機百分之百還都是國外的。“神經”是管傳導的,指機械設備里面的控制系統,如數控機床的研發,現在抓得很緊,但是幾乎都分布在中低端,特別精密的控制系統還是不能做,再如核電站里的控制系統我們不敢碰。這些高端裝備自己還不會做,我國不得不大量的以高價從外國進口。
高端裝備依賴進口,說明我國的裝備工業還是大而不強,還有許多薄弱環節。對此,一些專家給出了具體分析。
“過去十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局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未來十年,如何能從大而不強躋身真正的世界制造業強國面臨系列挑戰。”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認為,未來十年中國裝備制造業要面臨三個突出問題。
一是自主創新薄弱,高端裝備制造呈現失守困局。目前國內的裝備制造業不能生產大型民用飛機、深水海洋石油裝備,90%的高檔數控機床、95%的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對外依存度達70%。
二是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主機面臨“空殼化”危機。高端主機和成套設備所需的關鍵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設備大量進口。海洋工程裝備大多數配套設備依賴進口。航空工業所需發動機、機載設備、原材料和配套件的配套能力差,為高檔數控機床配套的高檔功能部件70%需要進口,大型工程機械所需30MPA以上液壓件全部進口;占核電機組設備投資1/4的泵媒主要依賴進口,主要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殼可以做,心臟的東西我們做不了。
三是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價值鏈的高端缺位。現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過渡依賴單機、實物量的增長,而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制造、租賃等服務業未能得到培育,絕大多數企業的服務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國外已經超過50%,我們主要業務是屬于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屈賢明說,這三大致命問題的存在,說明中國裝備制造業雖然產值世界第一,但還引領不了世界。
中機聯會長王瑞祥認為,機械行業主要有四個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先進技術仰仗國外、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觀;二是基礎發展相對滯后,基礎零部件及優質專用材料、自控系統和測試儀器、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明顯落后于主機發展,并已成為影響機械產品向高端升級的三大瓶頸;三是現代制造業尚未形成規模,傳統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四是產業增長方式較為粗放。
專家們認為,以上問題不解決,裝備工業的“大”夢雖然已圓,但“強”夢難圓。
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實現2020年將高端裝備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至少要抓好幾方面的工作: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在自主創新方面,除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外,要強調原創,拿出獨特的中國原創產品,這樣我們才能解決高端市場失守的問題。
加快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創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大力推進制造業服務化,支持裝備企業發展包括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回收再制造等服務,占據價值鏈的高端。同時,大力發展獨立于裝備企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圍繞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環節,重點發展工業設計及研發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軟件業、科技管理咨詢、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為裝備工業轉型升級、做強做大提供有力支撐。
解決基礎零部件發展滯后的問題。瞄準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的需要,解決軸承、齒輪、液壓件、氣動件、密封件及大型主端件等關鍵零部件發展滯后的問題。
堅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業態給管理體制帶來挑戰,不少現有的管理制度也制約著新興產業的發展。比如,通用飛機的發展,離不開低空領域的開發;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節能環保產業也有賴于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的完善。
專家們指出了發展高端裝備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同時也給出了解決問題的藥方。但2020年的前景最終還是要取決于企業,企業是如何看待未來呢?
2011年8月至10月,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實施了“2011•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在這項調查中,制造業企業所占比重為73.3%,涉及裝備制造業七大領域。
調查發現,2011年以來,經濟運行趨于復雜,企業經營者對宏觀經濟的信心比2010年有所減弱。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也有所回落。
在企業經營成本上升、稅費負擔較重、盈利空間縮小和企業融資難度加大的背景下,不少企業表示要積極應對困難和挑戰,采取加強管理和結構調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動企業在壓力下成長。與此同時,企業經營者認為,當前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對企業經營者發展企業的動力有較大影響,同時對企業增加創新投入尤其是長期投入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企業經營者希望政府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和壟斷性行業改革的步伐。同時,企業經營者期待政府進一步深入傾聽企業界的意見和建議,提振企業家信心,重視工商界尤其是實體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營造有利于促進企業持續創新發展的外部環境。
記者在對裝備制造企業采訪中,得到的回應與以上調查基本一致。裝備制造企業,包括機床、工程機械等一直發展很好的企業,近期情況并不順,遠期也沒有政府的信心高。記者在采訪濟二機床時,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數控機床不行了,重型數控機床下半年的情況你可以看得到,很是不容樂觀,事情發展比預想的還嚴重。我們現在的訂單銷售額還是靠國內市場支撐著,不過國內市場已經開始下滑,雖然高端品牌暫時還沒受影響。2012年的情況尚可,但2013年就說不大準了。”
記者從另外渠道獲知,武重下半年一臺機床也沒有訂出去,齊一、齊二已經開始裁人,國內重型機床市場下滑驚人。
記者在與東方電氣負責宣傳工作的顏海英網上交談時,她說:“我們2012年的計劃比2011年低,沖500億的計劃延遲了,形勢是在轉寒。”東方電氣是國內電力設備龍頭企業,情況尚且如此,其他企業就可想而知了。
記者在采訪柳工的方國濤時,他也反映工程機械行業市場大幅下滑,企業產品積壓,都在控制成本、縮減開支。
實情與夢想形成極大反差。夢想的實現,首先要解決現實的問題。
2020年做強高端裝備產業,并不像政府規劃的那么容易。就像轉方式調結構,“我們提轉方式調結構已經15年了,現在還沒有轉過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說。
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產業,也是為了轉方式調結構,即轉型升級。為什么過去15年沒做到的事,現在10年就一定能夠做到呢?
前不久,李毅中和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都參加了“2011財新峰會”。在李毅中演講后,吳敬璉對李毅中演講的評價,耐人回味。
吳敬璉說,李毅中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要高度重視工業, 二是工業必須轉型升級。吳敬璉認為,我國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么多年,還沒轉過來,與對這兩個問題的誤解和誤導有關。
從經濟學角度看,20世紀中期,特別是進入信息時代后,有一個趨勢變得很明顯,就是加工制造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原因是伴隨著分工越來越細,交易活動就越多越頻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發展服務業,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次產業的劃分,產生了服務業這個統計指標。但滲透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非獨立的服務活動,卻因統計上的困難,并沒有被統計在獨立的服務業之中。
許多地方政府的領導,希望把制造業中的服務活動,如設計、研發、銷售、售后服務獨立出來,誤以為這樣就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其實,在我國現階段,把服務活動和制造活動擱在一塊兒,常常更有效、更降低成本。
錯誤地理解服務活動,又會導致另一個問題發生,就是只把傳統的加工制造、零件裝配、金屬冶煉、金屬加工理解為工業,結果導致工業附加值很低。
我們現在既要重視制造業,同時又要制造業要轉型升級。怎么轉型呢?吳敬璉認為,轉型的核心是要把制造業的產業鏈向服務領域延伸,也就是施政榮先生1992年提出來的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這個“微笑曲線”的兩端都是服務,前端是研發、設計,后端是銷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務,包括商業性服務和金融服務等等。
屈賢明從裝備工業實踐的角度,得出了與吳敬璉一樣的結論,他說:“我們的企業更多的是停留在產品的前半身即裝備制造上,后半身為它服務的那一塊我們是很差。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經驗,買了一套很不錯的國外先進的生產線,但是,用的時候發現,如果零部件需要換,是非常的昂貴;有問題請專家來維修,費用更貴,有時候來一個人,一天要幾十萬元。這樣,我們企業的后續服務就出現了問題。”
記者2007年曾與《裝備制造》雜志的同仁一起到上海電氣采訪。當時,上海電氣總經理黃迪南說,《裝備制造》雜志的名字叫《裝備工業》更好,“裝備制造”只強調“制造”,“裝備工業”則是強調全產業鏈。這里的全產業鏈當然包括為制造服務的活動,并非僅指制造活動。
我國近些年一直在提振興裝備制造業,據稱已經上升到國家意識。裝備制造行業也經常以我們能造什么為榮,以不能造什么為憂。
2011年9月20日,記者曾參與策劃組織了2011漢諾威歐洲機床展 “CHINA DAY”活動。漢諾威歐洲機床展是世界最大的機床展,是世界機床市場的風向標。在“CHINA DAY”的峰會活動中,有一場別開生面的世界機床巨頭的對話。在對話中,中國機床企業展示了“被振興”的龐大規模后,有記者問日本森精機株式會社社長Masahiko Mori 先生對“中國制造”看法,Mori 先生說:“在機床制造行業中,50%的價值是在科技以及對工程師的教育和操作人員的培訓上。我和我們的員工說,幾年后我們可能不再去制造機床,而是做培訓或者服務,我們所有員工將成為應用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等等。不過,目前我們還是要做機床的,我想說,不必在乎在國際中的地位和排名,重要的是做好現在應該做的,為客戶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 Fleischer教授接著說:“Mori先生說的很對。我覺得,機床企業之間最大的競爭在于誰能為用戶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所以,機床企業需要使員工獲取更多的知識來服務用戶。”
這說明,當今世界裝備工業的競爭,已經從“制造”競爭,發展為“服務”的競爭。換句話說,就是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展開了高端競爭。
反觀我們的一些規劃,仍然僅僅停留在制造領域。我們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已經10多年了,至今沒轉過來。振興裝備制造業也提出不少年頭了,至今依然強調“振興裝備制造”。
看來,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重視裝備工業,是只重視裝備的“制造”環節,還是要更重視“微笑曲線”的兩端。這關系到10年后甚至更遠的未來,我們將擁有一個什么樣的裝備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