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2-01-04 11:21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為了實現“十一五”目標,2010年底,有些地區采取了一些應急措施。有些地區拉閘限電,有些高耗能企業提前安排停工檢修。2011年伊始,高耗能企業開工,能耗大幅反彈。2010年12月,重工業增速僅為13.7%,但2011年一季度卻達到了15.8%。而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用電量25813億度,同比增長12%。
“十一五”的前車之鑒,就是要避免前松后緊。
指標分解“跳起來夠得著”
指標分解是節能減排第一道不得不做的題,也是一道比較難做的題。“十一五”初期,中央分配指標時,各地都沒有經驗,有些地區的指標報得很高,但到了“十二五”,這種情形不再出現,大家都會壓低。哪怕只有一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和中央也會討價還價。
中央綜合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節能潛力、環境容量及國家產業布局等因素,目前,節能指標已經分解完畢,分為10%、15%、16%、17%、18%五檔。各地的指標大小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一定是“跳起來夠得著”。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能耗降低也大。中西部地區降幅則相對較低。如上海要下降18%;北京要下降17%;而海南、西藏、青海、新疆則是最低一檔,僅下降10%。
結構調整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結構調整,而節能減排是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據我們到各地調研可以發現,節能減排工作的推動成效與當地領導的認識程度直接正相關。如果一個地區領導高度重視,在當地進行經濟活動、產業布局時,優先考慮,那么該地的節能減排工作就做得好,否則,進展就比較緩慢。節能減排絕不是單靠能源管理部門就能完成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與“十一五”相比,“十二五”最大的不同,是要突出結構節能。節能有三方面:管理節能、結構節能和技術節能。“十一五”期間,技術節能效果顯著。通過技術進步、效率提高來節能。譬如,同樣發一度電,過去需要350克標煤,現在只需要333克標煤。這樣,1度電就少用了17克標煤。
到了“十二五”,依然要三方并舉,但結構節能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三產”要調結構。調高第三產業,例如“七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要提高。因為這些產業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價值高,但能源、資源消耗低。在同一個產業內,也需要調整結構。比如在農村地區,從單一的糧食加工業到精細糧食產品深加工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內部結構調整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同一個企業內,產品結構也需要調整。比如傳統鋼鐵制造業,中國鋼鐵產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了,但為什么還要進口鋼材?因為有些高端鋼產品,我們自己無法生產,只有進口。如果鋼鐵企業通過技術攻關生產出替代進口的鋼材產品,就可以增加附加值,降低單位增加值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