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8-10 15:55 來源:機電商報網
自京滬高鐵開通以來,由于雷擊等惡劣天氣狀況造成的故障屢屢發生,公眾質疑聲四起。特別是“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后,輿論更是出現了一面倒的批判聲音。曾讓國人倍感驕傲和自豪,并代表“中國速度”的高鐵不得不面對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近日,鐵道部決定,嚴格執行鐵路建設項目工期,尊重工程建設的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確定工期安排,不得隨意壓縮工期。客觀來講,盡管經歷了從引進吸收到消化再創新的陣痛,中國高鐵確實走上了基于引進消化基礎之上的民族品牌創新之路,并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但是,與制度建設、企業文化、標準制定以及技術創新模式等相比,高鐵建設速度的提升是否已經使之陷入了“高處不勝寒”的境地呢?面對效率與安全之爭,中國高鐵該如何權衡呢?
安全與效率的抉擇
“是時候該慢下來了,”一位來自于中鐵電氣化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這樣說道,“中國高鐵發展得太快了,開通時間比之前2012年的開通計劃提前了一年。盡管高鐵的發展具備了基本的架構與模式,同時列車中各個系統的測試工作也基本完成,但對于環境的適應性、突發情況的應變性等指標確實需要時間來不斷磨合與細化完善。”以每年雷擊災害頻發的6、7月為例,中國高鐵恰恰錯過了這一測試列車可靠、安全運行指標的黃金時間,正式載客運營之后時而發生的列車故障就不足為奇了。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曾指出,按照綜合調試的基本原則,京滬高鐵起碼應按照時刻表聯調聯試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樣,包括固定設施、移動設備、控制以及運營管理等高鐵子系統之間才能得到充分的磨合,將中國高鐵順利駛出“雷區”。
經歷了僅耗時兩個多月的“磨合期”,京滬高鐵正式運營。與高鐵安全保障一樣尚待完善的列車維護、服務體制等,也匆匆“上馬”。在采訪中,大多數鐵路專家都用“匪夷所思”、“不可能發生的錯誤”等詞匯形容此次動車追尾事故,但是這場悲劇背后的諸多疑問正是對中國高鐵建設體制的拷問。進一步提高和改善高鐵的安全保障,涉及到包括機車系統、通訊系統、路軌系統、管理系統、服務系統、救援系統等方方面面。有專家呼吁,應在高鐵上配置安全帶、逃生設施等,同時制定和完善各種救援預案,改進高鐵的救援服務。
高鐵拒絕短板
沒有國外的前車之鑒,更沒有程式化的規則參考,中國高鐵只能“孤軍奮戰”,在高鐵正式運營期間不斷積累相關的經驗。那么,為了保障高鐵運營安全,一定要犧牲效率嗎?據了解,我國高鐵的核心技術一直缺乏有效的驗證機制,導致國外已經成功運行的典型案例在中國項目上“水土不服”。這一方面影響了中國高鐵的技術升級效率,同時也給運營安全帶來了巨大隱患。在國內某知名鐵路論壇上,一位網友對近期幾次動車故障的分析頗值得玩味。他指出,目前國內客專C2取消了區間軌道電路之間的繼電器等電路,改由列控中心計算機來實現計算和點燈,算法體現在列控中心計算機的軟件中。軟件代替了固化的硬件,可以實現更加復雜的邏輯判斷,也可以更靈活地進行更改,但是,太容易改動就造成了算法受人的影響更大,將人的失誤無意識地帶進去。如何在不影響列控中心準確判斷的情況下,保證列車的正點率?如何在安全運行與運營效率之間做出權衡?在經歷了引進、消化、再吸收的過程后,中國高鐵技術人員不得不面對這些運營中的實際問題。高鐵安全、可靠運行的背后必然是強大的技術支撐,以國內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的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隨著近期高鐵事故原因分析的逐步明朗,高鐵也逐漸承擔起維護國家安定的重任。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高鐵沒有機會停下來,更沒有條件停下來,因為市場不允許,經濟發展形勢也不允許。中國高鐵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也期待看到中國高鐵在效率與安全并重的形勢下,跑出屬于自己的“中國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