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8-04 11:01 來源:新京報
從2009年頻陷“自殺門”,到加快向內地轉移沿海生產基地步伐,再到今年成都工廠發生爆炸,全球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從未從傳媒視線中“淡出”。上周,富士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再爆猛料,三年內富士康工廠機器人規模將達到100萬臺。該舉措將給富士康帶來何種影響?將給產業環境和勞動力市場帶來何種影響?機器人會被勞動密集制造企業廣泛效仿嗎?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商之一,雇用了數目龐大的產業工人。目前,富士康的員工總人數已經接近120萬人,其中大陸員工超過100萬人。郭臺銘稱,未來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取代工人。據媒體推算,三年內富士康增加100萬機器人的話,至少在大陸可置換出50萬個以上的雇工崗位來。
這一措施的出臺業內有多種解讀。對于富士康來講,相比工人,機器人有很多好處。首先機器人即便24小時工作也不會集體談判要求加薪,不用談戀愛、休年假,不用“四險一金”,更不會自殺,被媒體緊盯的“麻煩事”甩掉一大半。富士康國際(2038.HK)的財報顯示,2010年凈虧損2.18億美元,其中2010年富士康員工成本總計達5.65億美元,而2009年為4.85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不過大量使用機器人,富士康也有煩惱。移動信息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說,這將大大增加富士康向當地城市政府索取更多優惠政策的議價能力。
2010年,富士康北遷消息一經發布,北方數個城市為吸引富士康而互相較勁,爭相給出優惠政策。據媒體報道,鄭州為富士康作了數平方公里的用地規劃,工廠第一期占地約2000畝,同時在稅收、土地供應、用工服務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最大的讓步。而廊坊公開的優惠政策就包括稅收、用水用電、供暖、勞動力供給上。
“所以自始至終,我們都不敢說究竟廊坊給了富士康多少優惠政策。”一位在廊坊市政府工作的官員說。“內地政府看上的是富士康解決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機器人一旦大面積推廣,富士康對地方政府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富士康可能要通過稅收等途徑給地方政府補償。”李易稱。
而對大陸勞動力市場來講,富士康的機器人策略已經表明,廉價勞動力時代正在終結。隨著工資漸漲,人工成本上升在緩慢而堅定地改變局部產業環境,以趨利為目的的富士康們選擇了“轉型”,大陸原有的競爭力因素正在失去。
業內人士稱,從目前的情況看,富士康的機器人不會有太大影響。首先,機器人也有使用成本,而且造價昂貴;其次,機器人只能完成簡單重復性工作,無法完全取代人工;第三,從全球來看,歐美發達國家也只是個別崗位使用機器人,而沒有普及。
“至于別的企業效仿,富士康的機器人100%自主研發制造。別的企業一沒這個實力,二沒這個必要。建筑、手工等勞動密集行業,附加值很低,不可能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李易稱。(林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