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1-05 10:45 來源:《能源》
目前近海風機的運輸安裝費用已占到總成本的近一半,而這一領域三一電氣在國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三一集團自1986年創立以來,因其重基因在中國工業史上留下的印跡讓人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三一產業群在中國商業史上締造的另一典型案例是,作為一家民營企業,三一實現了多位創始人在創業與運營上的平衡。毛中吾,三一集團創始人之一,現任三一集團董事副總裁,兼任已在香港上市的三一國際[12.10 -0.49%]董事會主席和風機制造企業三一電氣董事長。近日,毛中吾接受了《能源》雜志專訪,向本刊記者梳理了三一電氣的發展脈絡。
《能源》:三一集團為何選擇進入風電領域?你和你的團隊如何看待這個產業?
毛中吾:三一進入風電領域的大背景是,現在氣候問題日益突出,風電作為最重要再生能力方式之一,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與此同時中國風電[0.79 0.00%]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扶持政策,促進了中國風電產業的極大的發展。經過各界努力,我國風電產業在幾乎從零起步的基礎上,到目前發展成為全球裝機容量第二的規模。我們認為,在發電和裝備行業都催生出一批世界級大企業。
《能源》:三一電氣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優勢何在?
毛中吾:在我看來,三一電氣有四大優勢。第一是人才的優勢。當前,三一電氣擁有多達500人的研發隊伍,其中70%以上擁有碩士學歷。自成立現在,三一電氣已經申請了數百件專利,掌握了風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設計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制造工藝;第二是品牌的積累。三一集團通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享譽全球的品牌號召力;第三是打通產業鏈。三一電氣目前是中國乃至全球僅有的幾家打通全產業鏈的風機制造企業。這也是我們的最為核心的競爭優勢;第四是服務的品質。我們有著比行業更高的服務品質。我們制訂了大大超出行業標準的服務承諾,并努力推動其成為行業標準。客戶的一切問題都是三一的。
《能源》:據了解,當前中國風機制造企業有多達七八十家,整機制造企業也有一二十家。你認為風機制造市場格局是否已經成型,怎么看待同業競爭問題?
毛中吾:坦白說,我們認為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唯有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作為制造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扎實的技術研發能力。估計到明年年底,真正能符合市場規律存活下來的也就一二十家吧。當然,三一電氣同維斯塔斯、GE、西門子這些世界一流的企業還有差距,在國際化水平、研發能力、管理經驗上都值得我們學習。
《能源》:面對海外市場,三一電氣有何應對戰略?
毛中吾:三一電氣已經成立了海外營銷公司。當前,三一集團的業務覆蓋達150個國家,產品出口到11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300名營銷和服務人員常駐國外,其中近300名外籍員工參與到三一國際化建設中。這對三一電氣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全球營銷網絡。2010年5月,三一電氣在參加美國達拉斯國際風能大會之時,便與多家美國風場簽訂合同。2010年9月,三一電氣便與中航國際新能源公司簽訂了美國Ralls 10兆瓦風場項目60HZ 2.0兆瓦風機的采購合同。
《能源》:當前陸地風電裝機已進入階段性飽和,你如何看待海上風電市場?
毛中吾:雖然陸上風電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但我們認為陸上風電仍有發展空間,比如中東部地區出于節能減排的考慮迫切需要新能源的補充,而在高原地區的風電發展,南方雨水冰凍氣候條件下的風電發展都屬于應該進一步研發的方向。目前三一電氣產品已進入包括云南、湖南等多個三四級風區省份。
不可否認,近海風電是未來風電產業發展方向,尤其是風電和海洋能的結合,這離不開海上工程安裝維護,而三一電氣的整體解決方案很好地解決了近海施工難題,目前近海風機的運輸安裝與基礎建設費用已占到總成本的近一半,而這一領域三一電氣在國內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能源》:當前,環境危機和金融危機雙重壓力下,全球風電產業發展正處于關鍵節點,你如何看待這一機遇?
毛中吾:由于風電是一種最便宜、使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類型,所以它在能源結構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實際上,盡管市場增長在2005—2008年間有所放緩,但是年復合增長率仍達到40%以上。預計2010-2013年間,全球裝機容量將達到13%的復合增長率,在2013-2014年間是12%。亞洲將成為全球范圍內風電裝機容量最多的地區。隨著中國優先利用風電以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的目標,到2013年,中國市場將占到全球市場的30%以上。
但風電技術開發的周期非常短,機會稍縱即逝,世界、國內產業重組留給我們的時間也就是兩年。我們的目標是借助這兩年的戰略機遇期,使三一電氣進入行業領導者角色,在風電制造企業中打造出一個“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