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0-02-25 14:24 來源:國家電網報
在我國迅速推廣的風光互補型路燈,節約能源的同時還可美化環境。馮建言 攝
建設于德國的傾斜屋頂光伏系統,如今也開始在中國推廣。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 提供
進入2010年,能源業界頗不平靜。1月中旬,我國取消“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超過70%”政策,風電設備進入全面競爭時代;1月22日,德國宣布削減太陽能補貼,使傳統的太陽能光伏市場成為“價格高地”。中國廣闊的市場由此更具吸引力,全球風電設備和光伏設備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浪潮愈加澎湃。
光伏產業
國際光伏制造業將向中國轉移
傳統光伏市場削減補貼,而中國在2009年相繼出臺“金太陽”等補貼政策,使中國愈發成為世界光伏市場中的“價格洼地”。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國際光伏制造產業向中國轉移已成大勢所趨。
中國成為“避風港”
轉移去年已經開始:德國光伏設備制造商薩羅瑟姆公司已在中國開設兩個辦事處;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設備企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于2009年10月啟用位于西安的太陽能技術研發中心,總投資2.55億美元;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也正式進軍中國市場,計劃未來10年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建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項目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是海外光伏產業尋求向中國轉移的初始動機。而中國極具吸引力的成本優勢、良好的規模化生產基礎和潛力巨大的市場,則是其布局中國市場的根本原因。
資料顯示,我國光伏發電市場潛力巨大。據統計,我國有120萬平方千米沙漠、沙漠化土地和潛在沙漠化土地,每平方千米可以安裝1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池,1%的荒漠即可安裝10億千瓦。根據中投顧問公司發布的《中國薄膜太陽能電池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國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可能增加到200萬千瓦,是原規劃的12.5倍。
與此同時,中國低廉的人力資本、國家對光伏產業的補貼,都激發了海外光伏企業來華投資的熱情。
削減補貼將加快轉移速度
業內人士認為,德國等國大舉削減光伏發電補貼,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外光伏企業繼續堅守歐洲本土的想法,加速了光伏產業向中國轉移。
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也是過去數年來推動光伏產業迅猛發展的最主要動力,其削減補貼之舉,自然對太陽能光伏企業造成巨大影響。有關機構測算,德國光伏上網電價下調后,德國光伏市場平均內部回報率將由12%降低至7%,大大影響企業贏利水平。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崔容強接受采訪時表示,發達國家的光伏產業一直在向中國轉移,而隨著德國削減補貼導致企業成本壓力增大,這一趨勢會更加明顯。
現實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德國宣布削減補貼不久,德國太陽能企業奧德散公司即宣布,和中國安泰科技公司合作,在北京設廠生產太陽能電池和模塊。西班牙能源龍頭埃菲瑪集團也表示,正式登陸中國光伏市場,并參與中國徐州2000千瓦光伏電站建設。此外,日本夏普公司也正在尋找合適地點建設光伏電池生產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太陽能光伏市場尚未完全啟動,即便是德國、法國削減了太陽能補貼,中國市場容量短期內也無法與之抗衡。國內企業所生產的光伏產品,也基本以出口為主。因此,有專家分析,在當前階段,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可能是為了降低光伏產品成本,之后再重新出口到歐美市場;從長期戰略分析,則是為了在中國市場提前布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鳳起表示:“成本應該是外資光伏企業來華的一大考慮因素。此外,中國光伏市場還未正式啟動,提前布局是為將來作準備。”
傳統光伏市場削減太陽能補貼
歐洲是最主要的太陽能光伏市場,如今“最主要”三個字可能要打些折扣了。1月22日,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德國突然宣布下調光伏上網電價,從而步另外兩個重要光伏市場西班牙和法國后塵,成為歐洲第三個削減太陽能補貼的國家。
光伏上網電價的新方案由德國聯邦環境部、核能安全部等共同宣布。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屋頂系統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從2010年4月起下調15%,下調幅度大于德國新能源法案規定的10%;地面系統和農場系統的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則將于2010年7月起分別下調15%和25%。如果年度總安裝量超過30萬千瓦,則會進一步下調費率。
方案同時規定,根據年裝機容量動態調整光伏上網電價。從2011年起,如果全年新增裝機超過35萬千瓦,光伏上網電價將再下調2.5%;如果新增裝機超過45萬千瓦,將額外下調5%;但如果新增裝機不足25萬千瓦,光伏上網電價則將回補2.5%。
按照這一方案,德國屋頂系統的最大子類——小于30千瓦的屋頂系統上網電價,將由每千瓦時0.43歐元下調至0.365歐元。
太陽能光伏市場高度依賴政府補貼。在政府削減補貼后,國外的一些光伏制造商將難以承受高成本,導致出現產能“擠出效應”,新興光伏市場將成為這些企業產能轉移的目標。
中國企業面臨挑戰與機遇
無論外國企業是為降低成本還是旨在提前布局,都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挑戰。面對全球光伏產業轉移浪潮,中國企業應做些什么?
毫無疑問,企業間的競爭將加劇。中國光伏企業依靠勞動力和能源成本低的優勢在國際市場站穩后,歐美競爭對手也看到了這一點。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已成為不少歐美光伏生產商對抗中國廠商的新途徑。這就意味著國內企業不能再依靠傳統勞動力優勢與國外企業競爭。
另一方面,轉移潮流也會帶來一些世界最先進的光伏技術。例如,西班牙埃菲瑪集團搶灘國內光伏電站,將使其擁有的全球最先進太陽能跟蹤技術——雙軸向日跟蹤技術被引入國內,該技術可使全日太陽能接收量擴大一倍。國內企業如何在技術上與外企一較高下,令人期待。
一切正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崔容強所說,“未來能生存下來的光伏企業,必然是產品質量最優、性價比最高的企業。”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相信這種短兵相接的競爭,不會導致國內光伏產業萎縮,反而會促使中國龍頭企業更快成熟。
[page_break]
中國企業具有與外企競爭的潛力。以科研攻關為例。目前我國天津、陜西、江西等地的光伏企業在設備制造、科研攻關等方面有一定基礎,只要國家加以整合,就具有很大的科研潛力。陜西已經成立了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開展太陽能光伏前沿基礎的研發和應用,吸引了國際尖端的技術中心參與。
風電制造
風電產業向中國轉移趨勢明顯
國內市場尚未啟動,國際制造企業開始向中國轉移,這是光伏產業當前的情況。與之相比,國內風電市場已經打開,國際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早在2007年就已開始大規模進入。而在今年我國取消風機70%國產化率政策后,這種轉移態勢將比光伏產業表現得更加明顯。
2007年8月,美國愛依斯公司宣布,通過和中國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在河北省成立合資企業,運行一座裝機容量為4950千瓦的風力發電廠。國華能源投資公司和愛依斯公司下屬一子公司分別擁有合資公司51%和49%的股份。
愛依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力公司之一。該公司2004年進入風力發電領域,僅在美國在建和已運行的風電總裝機總量就已超過100萬千瓦。愛依斯北亞副總裁湯姆·肯德當時表示,“中國風電市場機會巨大,期望能在中國日益增長的風力發電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這家大型公司高調進入中國市場,也揭開了國際風電巨頭投資中國的序幕。2009年5月,西門子宣布進軍中國風電市場,投資5.81億元的第一家在華風電設備工廠——西門子風力發電葉片(上海)有限公司成立,規劃產能150萬千瓦。2009年年末,全球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商維斯塔斯在天津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一體化風電生產基地,表明維斯塔斯的戰略發展重心在向中國轉移。到2009年年底,維斯塔斯在華投資總額超過30億元。
這些海外企業均表示,鑒于中國風電市場的巨大容量,落戶中國是必然之選,這與國產化率70%的紅線無關。
那么,取消70%的政策,是否會對業已出現的產業轉移帶來影響?中國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取消這一政策是必然的選擇,既不會對我國風機制造企業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亦不會對既有產業格局帶來沖擊。
部分外國企業接受采訪時承認,中國于2005年提出的國產化率規定,促使其加快了在華設廠的步伐。但是,這一步伐今后不會變緩。因為中國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風機本土化制造也更容易適應中國的特定風情。
風電設備制造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全球風電產業向中國轉移,使中國風電設備制造進入全面競爭時代。這種全面競爭,表現在制造成本、產品技術、營銷鏈條、人才培養等各個方面。
如今,在中國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即在同一個風電場,風機由不同的廠家制造。風電場成為各個廠家“同臺競技”的舞臺。在這場比試中,國內企業并不落于下風。
金風科技是我國最大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該公司董事長武鋼表示,金風科技的風機已經實現了80%~90%的國產化率,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在國內外都已取得一定的優勢。其中,在美國投建的項目已經投入運行。
2009年,金風科技、華銳、東方電氣這類龍頭企業的開機率一直很高而且訂單飽滿,這些企業的部分技術甚至在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
中國電力科學院副總工程師蔡國雄接受采訪時表示,外資進入國內風電設備市場是難免的。以我國彩電、汽車等多個傳統產業為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放開,參與全球市場化競爭。這樣的競爭,不但沒有把這些產業摧垮,反而使企業更具競爭力,催生了一批聞名世界的優秀企業。
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企業有很多優勢。例如,引進國外的設備一般價格比較高,這一點國內的設備商往往具有價格優勢;國外的部分設備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因沒有考慮到我國“多風沙”的問題,使設備穩定性和壽命打了折扣。
如果比較中外企業在哪個環節差距最大,那么人才培養很可能就是答案。我國風電人才嚴重缺乏,尤其是風電機組研發專業人員、高級管理人才、制造專業人員、高級技工以及風電場運行和維護人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朱俊生說,風電涉及機械、電力、材料、加工、液壓電控、電機等多個學科門類,如果只為一個飯碗,那么從事風電研究的代價就太大了。這可能是造成風電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
總之,隨著全球風電產業向中國轉移,中外風電企業全面競爭不可避免。雖然總體上看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尚存在差距,但同樣有優勢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