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6-16 17:22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金融危機給我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批產品單一、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在危機中折戟沉沙。金融危機還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用工緊縮,就業問題突出,農副產品銷量下降等。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通過與企業、地方的產學研合作,全面應對經濟危機,把“危機變成“機遇”。日前,記者走訪了上海、浙江的部分高校。
華東理工:幫助企業拓寬市場
在采訪中,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莊英萍介紹了學校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幫助廣東星湖科技公司打破日本公司壟斷的事例:“鳥苷是呈味核苷酸二鈉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種重要的食品添加劑,在方便面等食品中被大量使用。廣東星湖公司在購買研發鳥苷菌株后,2000年產品獨家面市,但隨即遇到日本方面的沖擊。日方企業將鳥苷價格從每噸25萬元降到7.5萬元。這時星湖公司的發酵水平是16克每升,要做到保本必須提高發酵水平到25克每升。星湖公司被迫停產半年。停產期間,學校同企業合作,通過鳥苷發酵過程的采集數據發現,如果加入某種調控因子,就可以改變糖耗速率,提高產量。經過改進,把星湖公司的生產規模從16克每升提高到34克每升,7.5萬元每噸依然有盈利,但是日本公司很快撐不住了。2001年7月,日方提出要求希望價格可以回升,但被星湖公司拒絕了。2001年底,星湖公司控制了中國市場,日方退出。現在,星湖公司與學校在技術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密切,通過產學研合作,學校幫助他們走向了國際市場。而學校也通過鳥苷發酵技術一舉奪得了2004年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
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沈建國說:“通過產學研合作,很多企業拓展了規模,掌握了核心技術。學校也提高了科研水平,增強了實踐能力。和我校合作的一個山東企業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危機反倒變成了我們拓寬市場的時機,產學研合作,不怕經濟危機!’”
浙大:促進農民增收48%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滯銷,給農民生活帶來負擔。但是浙江省湖州市農民收入卻持續上升,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湖州市委書記孫文友認為,這和浙江大學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孫文友介紹:“2006年5月,湖州市與浙江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經過三年的實踐發展,湖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106.1億元提高到14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7288元提高到10751元,增長48%。”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張晞說:“為充分發揮浙江大學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借鑒國際經驗,湖州市與浙江大學共建了南太湖現代農業技術合作推廣中心,集中浙大與湖州的30余位專家,探索產學研合作、農科教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設立了‘農業推廣委員會’和‘首席專家制’,建立和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的直通道。”
據了解,湖州市和浙江大學圍繞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先后建立并完善了“浙江省湖州桑蠶科技創新平臺”、“浙江省漁業科技創新平臺”兩大省級公共科技專業創新平臺和南太湖科技創新中心、南太湖農業高科技園區孵化器等一批市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目前,浙江大學正在與湖州市長興縣建設占地3000多畝的浙江大學農業高科技園,以進一步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能力。科技創新平臺的建立,在推動浙大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和湖州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湖州紫鑫公司與浙大農學院合作,建立了南太湖鮮食玉米研究中心,研究、推廣、種植玉米新品種,以320畝示范基地為中心,帶動形成了近萬畝的全省最大的鮮食玉米生產基地,提升了產業的規模效應;德清森浦公司與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研究所合作,研究開發了用于制作液化天然氣船“內膽”的超低溫絕熱材料,成為世界第三家可以生產此材料的制造商,迅速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上海交大:重點項目吸納畢業生
一方面是就業市場上求職需求的進一步放大,另一方面是經濟危機引發的用工緊縮。在畢業生就業問題上,上海交大鼓勵學生參與前沿科研,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每年投入100萬元專項經費,推進本科生參與科研計劃和科研項目,近年來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從2007年開始,上海交大面向全校學生推出創新與創業課程——“創新與創業大講堂”,實行知名專家和企業家集中授課、專業教師小班授課、投資公司高管小組單獨輔導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上海交大實施以項目聘用的方式吸納優秀畢業生,目前科研項目吸納畢業生已達80多人。很多畢業生參與了國家和上海市的重大科研項目,發表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一些同學擔心通過科研項目招聘的工作不穩定,待遇不高。上海交大采取“三協同”的做法,打消了同學們心中的顧慮。即:人員經費和社會保險費的協同;人事服務手續和項目派遣方式的協同;畢業生學業、畢業和事業的協同。上海交大校長張杰說:“通過科研項目吸納的畢業生,脫離項目后能順利轉崗就業或攜帶技術成果走上創業道路。三年來,我校有26位畢業生畢業后成功創業,共創辦22家企業,其中上海博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業為科技企業。”
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09屆碩士畢業生隋艷明加入了“富營養化初期湖泊(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成為該項目今年吸納的8名大學生之一。提起自己的待遇,她很滿意:“今年三月份和學校敲定的人事關系,社保和戶口都和普通就業的畢業生一樣。目前我的戶口在人才交流中心排隊,分數一到就可以申請上海戶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