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2-26 16:44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香港商報》12日刊文說,全球金融危機正演變成一場全球就業危機,就連遠離風暴中心的中國都備受牽連。新年舊歲之際,內地大學生就業難、農民工“返鄉潮”的問題尤其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內地多個地方政府開始揮動“創業經濟”的大旗,希望能掀起一股“創業熱潮”以抵抗“就業寒冬”。
就業寒冬催生創業熱潮
或促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2009年開春,中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經濟藍皮書》稱,2008年年底約有105萬大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2009年7月又將有611萬大學生面臨就業,可就業市場卻呈現有減無增之勢。
此外,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也出現了數以千萬計的“返鄉大軍”——他們大多來自制造業和服務行業,在城里失去了工作,不得不回到家鄉,但家鄉的就業機會只會比城市里更少。就業市場的慘淡也影響到了逾百萬的“社會新鮮人”,工作崗位的減少令他們難以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
2008年末廣州舉辦第一場畢業生金融行業專場招聘會上,共有100家企業提供1500個崗位,但到場投遞簡歷的學生就有1.5萬名,供需比例在10:1以上。這還不是最夸張的:據統計,參加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名人數超過了105萬人,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78:1,而2008年這一比例是60:1。
接受采訪的學界人士指出,中國正處在工業化深入發展過程中,大工業的就業能力也呈下降趨勢,“高增長低就業”開始顯現,金融海嘯又令就業形勢更加惡化,現時只靠輸血的就業扶持政策難以緩解就業壓力。學界人士同時擔心,中國的失業問題涉及到數量龐大的學生、白領及工人群體,倘若失業問題持續惡化,將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最大因素。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創業型經濟”的思路受到研究者和政府決策者的關注。2009年開年后,內地各地方政府扶持“創業經濟”的力度明顯加大,例如,從1月1日起,云南省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首次創業人員將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大學生首次創業最高可獲3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山東省成立了“青春創業促進會”,為青年創業提供資金幫扶和貸款擔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也宣布,從2009年起設立創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自主創業的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創業體系建設等;杭州市政府1月1日宣布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
一股自上而下的“創業熱”似乎正在就業寒冬里悄然形成。暨南大學創業經濟研究與實驗中心主任張耀輝向本報表示:“‘創業經濟’概念又受到追捧,主要是很多人希望能靠創業帶動就業。因為現在失業者人數太過龐大,僅靠輸血的就業扶持政策已難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很多官員才把主意轉到了‘創業經濟’的概念上去,最近有一個統計還說,1人創業平均能帶來5個就業崗位,果真如此,倒也能幫地方政府一個大忙。”
不過,張耀輝也表示,“以創業帶動就業”短期內見效并不現實。“官員們忽略了一點,就業尚且如此困難,創業難道會更簡單?要知道內地,尤其大學生群體的創業人數占比、成功率歷來很低,現今全球經濟不景氣,做生意更不容易,想以此迅速帶動就業很難。”
“創業經濟”被寄予的另一層厚望是“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及“對抵御、防范、消除金融風暴起作用”。這方面被廣泛引用的例子是1997年的韓國: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韓國經濟一度萎靡不振,然而,也正是經濟衰退之后的失業大潮帶來了“創業蜂擁期”。眾多創業企業不僅為韓國在金融危機后迅速復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更為韓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成功率不足一成
兩大障礙隔絕創業門
盡管“創業經濟”的概念越來越受重視,但最近一組來自內地的創業成功率數據卻令人吃驚。2008年12月16日,廣東省勞保廳廳長劉友君向全國人大代表匯報說,全世界大學生創業成功率20%,在中國成功率不足10%,在廣東只有1%。被視為“創業經濟主力軍”、社會精英的大學生境遇尚且如此,普羅大眾的創業之路或許更為艱辛。
創業觀念存在誤區
內地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指出,創業理念比10年前更深入民心,但實質上創業環境的寬松程度已大不如前。現在很多人提起創業,總是與“發財、高科技”聯系在一起,大學生去開快餐店賣盒飯就會被視為“新聞”,這種創業必須“做大事、創大業”的觀念障礙直接影響到創業的成功率。
熊丙奇說:“不僅社會需要樹立務實的創業觀,政府也應有此意識。現在官員們動不動就把創業上升到‘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高度,實際出臺的扶持政策也一直側重于高新產業,結果是受益人群很少,創業之路越走越窄。‘高科技創業’固然值得提倡,但并非人人有條件進行這樣的創業,因此‘生存型創業’也不可小覷,比如方便面、礦泉水技術含量非常低,研發投入也少,但它對人類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此外,放低民眾的創業門坎,讓有知識有理想的年輕人到各個行業創業,有助于提升這些行業蘊藏的職業內涵,進而切實地推動經濟的發展。”
“財政反哺”不足
張耀輝教授說,幫助有需求的用戶設計、維護網站運營,在淘寶上開零售小店是大專年輕人較普遍的創業模式,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和技術要求,很多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視之為“自救就業”。但這種類型的創業,由于與“高新”不沾邊,往往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和任何政策扶持。
他批評各地方政府對創業的“財政反哺”太少。他說,創業在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曾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政府每年預算中專門用以扶持民間創業的資金卻少得可憐。現實的艱難令很多原本有意創業的人望而卻步,鼓勵發展創業型經濟無從談起。
一位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桂林經營一家電子商務網站的梁姓人士說,在美國,想創業的人拿著項目計劃書到中小企業局,如果他們覺得項目可行,以項目做抵押給你20萬元,如果你失敗了還不起錢可以去申請破產,如果你成功了,就把錢還給政府。中國其實也有類似的政策,例如科技部每年都會向各省的企業提供一定數額的科研項目資金,符合申報條件的企業提出申請,獲批者可無償獲得20萬至80萬元的科研資金。
不過,這類申請對所有的成熟企業、初創型企業一視同仁,并沒有特別針對創業企業的優惠扶持措施。而且政府往往會優先考慮相對運作成熟的企業,對資金極度渴求的小企業就很少獲得支持。“創業政策目標定位過于狹窄,不利于促進社會上不同人群普遍創業活動的開展。”上述人士說。
廣東大學生創業網CEO莫國勇則說,導致青年創業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依次為: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管理經驗缺乏、市場開拓困難、政策限制大、缺乏技術支持等等,創業之路可謂風險重重。
呼喚務實創業理念
援助創業政府莫袖手
暨南大學創業經濟研究與實驗中心主任張耀輝透露,近幾年來,以國家甚至以大洲為單位的全局性宏觀創業探討和行動計劃。
日益增多,荷蘭、芬蘭、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政府都制訂了國家創業政策體系和實施計劃。他認為,中國也應抓緊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創業型經濟發展之路,民間動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源。
普及創業教育
張耀輝認為,新時期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創業”有很大的區別,要打破目前內地創業成功率低的瓶頸,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普及創業教育。
“現在無論是高校還是社會培訓,著眼點都集中在培養就業,而不是培養創業。例如,在一些發達國家,創業計劃大賽往往是優秀學生創業者誕生的搖籃,但在中國卻出現了差異。例如,在幾年前舉辦的一次大學生創業競賽中,就有過半的人聲明參加競賽的目的是為了給找工作時增加籌碼和結識工商界精英,而并不純粹是為了創業,這實際上是很扭曲的,表明社會崇尚創新和個人價值的風氣并不真正興盛。”張耀輝說。
他又指出,很多地方響應號召也開始推行所謂的創業教育,例如有的高校就開設有選修課、就業指導課和就業咨詢等形式的創業教育課程,勞動保障部也曾在全國確定了100個創業培訓重點聯系城市,但不幸的是,此類創業教育形式大于內容,而且針對性不強,指導性不夠,實際功效有限。“在課堂里從事創業教育的人多半是沒有任何創業經驗的人,把書本里搬來的東西教給學生;或者照搬國外的成功案例,言必稱微軟卻不考慮中國國情造不造得出微軟。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好好考慮,‘做秀’和‘拿來主義’是否有用?如果沒用,我們應該怎么做?”
降低創業門坎 政府有責任
內地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呼吁政府逐漸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門坎,推動社會樹立務實的創業觀念。他強調:“媒體不要一談創業,就講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新貴、新材料研發。這些看法會限制人們的創業選擇,令到中國的創業經濟之路越走越窄。”他認為,減少創業障礙也是政府制定創業政策的前提。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協調的管理體系、簡化創業所需的程序、減少進入管制、提高政府效率,從而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個人創業的積極性。
“在創業目標人群的定位方面,不應僅僅集中于為留學歸國人員和高校畢業生提供政策上的優惠,促進創業的政策應該從重視科技創業向重視普遍的創業活動轉移,尤其要對下崗工人和返鄉勞務工等弱勢群體的創業問題予以關注。與那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相比,弱勢群體不是把創業作為個人更大發展的一種選擇,而是在失去了原有熟悉的工作崗位或生存資源后,不得不重新面臨生存的壓力,因而他們面臨的風險更大。”
“而這些弱勢群體抵抗風險的能力又很弱小,所以他們更需要政府在創業政策上給予適當的幫助,以此來重新獲得生存發展的技能。從這個角度看,更多地關注弱勢群體的創業,對解決目前的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