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7-11-27 12:53 來源:中國工業報
曾經希望到外面見見世面,創業致富的農民工,開始陸續返回江西就近務工。記者近日從江西省相關部門了解到,在江西全省,2006年農業富余勞動力總共轉移677萬人,在本省就業的雖然只有114萬人,但增速卻是省外就業增速的1.5倍。近幾年來,江西省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依托園區辦工業,使工業園區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重要載體。
為了營造有利于全省工業園區發展的良好用工環境,逐步形成長期穩定、科學高效的招工用工機制,江西省有關部門日前聯合發文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省工業園區用工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積極引導更多的勞動力向本地工業園區就近轉移就業,共享園區發展成果。
構建用工培訓新模式
據記者了解,在構建用工培訓新模式方面,江西省創新用工培訓方式。先招工后培訓,由工業園區將企業招工條件、需求人數、上崗時間以及工資待遇等具體用工要求,及時提供給勞動保障部門。勞動保障部門與工業園區根據企業用工需求,開展定向招聘,落實企業招工對象。企業根據招收人員情況,進行定人定崗。
加強用工培訓對接。企業根據新招聘人員的定崗情況和用工特點,與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簽訂定向、訂單式培訓合同。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根據培訓合同和企業用工需求,合理設置培訓專業(工種)和期限,嚴格制訂教學計劃。工業園區組織培訓合格的人員,與企業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實現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
加大用工培訓投入。江西省要求各級政府充分整合各類就業培訓資金,加大對工業園區招工培訓的資金扶持。僅九江市一地,政府提供的培訓補貼就超過1000萬元。江西省規定,在2008年,工業園區和企業必須與所有農村富余勞動力簽訂招聘合同,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各個鄉鎮必須建立農村富余勞動力信息庫、工業園區和企業用工需求信息庫和培訓機構管理信息庫,實現勞動力供給、需求和培訓的全接軌。
合理確定工資福利待遇
為確保返鄉打工者的利益,《意見》要求工業園區企業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企業要綜合參考當地勞動保障部門發布的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周邊地區工業園區職工收入水平以及當地居民實際生活消費水平,合理確定職工工資標準,逐步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
企業用工必須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對工作內容和工作時間、勞動報酬和工資支付辦法等做出明確規定。勞動保障部門要指導企業制定有激勵和約束作用的薪酬和福利制度,嚴格規范和監督企業工資支付行為。
[page_break]
工業園區要配合有關部門抓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督促企業實行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企業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在生產安全和勞動保護上的投入,嚴格執行國家職業安全和勞動保護規程及標準。
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方面,首先要求擴大園區企業社會保險覆蓋面。建立和完善工業園區社會保障機制,企業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必須明確雙方的社會保險責任和繳費義務。督促企業及時為職工建立各項社會保險,依法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努力擴大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力爭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工業園區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
推進大病醫療統籌等基本社會保障。園區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可從大病醫療保險統籌起步,逐步完善制度。園區企業要積極籌措資金為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保證企業職工患大病時得到基本醫療保障。
維護企業職工合法權益。強化企業用工的監督管理,建立為企業職工服務的勞動監察、勞動仲裁、工傷認定等綠色通道,有效防止和減少企業超時加班、拖欠克扣工資、不按規定為職工交納社會保險費等違法行為的發生。加強企業人文關懷。鼓勵企業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同時,建立健全企業民主制度,大力推行企務公開,充分保障職工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經營管理和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擁有知情權、話語權和參與權。引導企業從事業上關心職工,生活上幫助職工,不斷培養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企業對職工的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