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裝備制造業:“黃金季節”如何作為?
http://www.kblhh.cn 2007-10-30 10:11 來源:中華機械網
用中國裝備來裝備中國,“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十六大以來我國的歷史性命題,這期間國家先后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助推該產業發展,裝備制造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季節。擁有良好裝備制造產業基礎的濟南,在新一輪發展機遇期到來之際,需要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將這一產業做大做強,為振興濟南工業注入活力。
昨天,在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濟南二機床集團聯合主辦的“伺服壓力機和汽車沖壓自動化及高效重切削技術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發改委重大裝備辦司長李冶就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作專題演講。據悉,去年我國先后出臺《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分別被稱為“6號文件”和“8號文件”,這是國家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系列政策措施中的重要內容。
李冶介紹說,把這兩個文件匯總一下不難看出,國家的扶持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支持裝備制造業產品的使用,二是支持產品的研發、制造,三是加強政府管理。在支持使用方面,如提出“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的重點工程中,國產設備采購比例一般不得低于總價值的60%。不按要求采購自主創新產品,財政部門不予支付資金”,“建立激勵自主創新的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對訂購和使用國產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國家重點工程,可確定為技術進步示范工程,優先予以安排;國家通過有關專項資金給予適當補貼或采取加速設備折舊等方式給予支持”等。在支持產品制造方面,如提出“對國內企業為開發、制造國家重點發展的裝備而必須進口的部分關鍵配件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或實行先征后退,進口增值稅先征后退,同時取消相應整機和成套設備的進口免稅政策”等。在加強政府管理方面,如提出“限制盲目、重復引進。定期調整禁止進口限制進口技術目錄。限制進口國內已具備研究開發能力的關鍵技術;禁止或限制進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裝備和技術”等。
據了解,目前,我市已形成以機床、鍋爐及電站設備、專用機械、通用機械、環保設備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生產體系,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并形成重汽、二機床、柴油機股份、鍋爐集團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行業骨干企業。
我市裝備制造業技術優勢明顯,行業龍頭企業市場占優,占據行業龍頭地位的數控機床、壓力機、試驗機、重型汽車、循環流化床鍋爐、柴油機、鼓風機、電機、氣動元件等企業均為國內行業排頭兵,規模經濟帶動作用顯著。但同時,我市裝備制造業長期以來產業分散,相互之間缺乏合理的分工與合作;企業輻射帶動能力弱,規模經濟優勢尚未真正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和所蘊含的巨大集群效應還未能得以充分發揮;除重汽、二機床等龍頭企業外,大部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比較短,去年市經委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市裝備制造業生產整機產品的企業占到80%,但市內協作配套企業僅占10%左右,而且以鑄造、鍛壓件企業為主,其他協作配套企業絕大多數在省外,產品配套數量大、配套產值高,如機床制造中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伺服機構、主軸及軸承、滾珠絲杠及導軌、傳感器、主軸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均在外地。一方面主機廠快速發展急需配套協作廠,另一方面一大批中小企業因沒有形成“專、精、特、新”的加工配套能力而到處“找米下鍋”。“只見龍頭,不見龍尾”,使產品優勢不能迅速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
面對已經到來的黃金季節,如何以龍頭骨干企業為基點,推進裝備制造業的整合,形成產業集聚,加快產業化進程,實現技術水平、市場占有率和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使其成為我市工業支柱產業,使濟南成為全省裝備制造業重要基地,我們需要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來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