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制造業迎來黃金季節
——專訪國家發改委工業司裝備處處長程竹生
http://www.kblhh.cn 2007-10-15 10:06 來源:《中國投資》
裝備制造業的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歷史性命題,此后連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 5年來,在一批國有骨干企業的帶動下,其它社會資本的參與下、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2006年2月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給這一基礎行業的發展又注入了新的動力。那么,中國的裝備制造業目前到底處在一個怎樣的水平?是什么力量在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要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中國裝備制造業,我們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發改委工業司裝備處處長程竹生。 《中國投資》: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經歷了怎樣幾個發展階段,各個階段的發展特征是什么? 程竹生:我個人把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代表,建立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第二階段是在國外封鎖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形成了較為完整獨立的裝備制造業體系。這個階段以“三線”建設、萬噸水壓機、九大裝備研制、“兩彈一星”為代表,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第三階段以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為特征,對外大規模地引進外資與技術,大量消化吸收。對內,當時機械工業部率先下放企業,取消機械產品的計劃指標,開始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第四階段是我國裝備制造業高速發展的時期。自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后,國家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啟動國債項目,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復蘇,同時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中國投資》:您認為是什么力量在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程竹生:一是客觀經濟規律的發展。市場的拉動是最主要的驅動力,否則誰都無能為力。在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下,在輕工業或者說消費產品工業獲得充分發展的前提下,基礎設施、住宅、出口等事業迅速繁榮,市場需要大量生產資料,因此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蓬勃發展。 其次,改革開放調動了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企業獨立自主,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各種資源,各種力量匯集在一起,推動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當然,政府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政府頒布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相關鼓勵政策,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可以提升社會各種力量的士氣和信心。在這個政策的激發下,各類資本能夠更加積極地流向裝備制造業,為產業注入活力。此外,政府也解決了一些企業的歷史包袱問題,在國債資金的使用上、稅收政策上給予某些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和部分企業優惠。應該說,政府順應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規律,起到了一個順水推舟的作用。
《中國投資》:中國的裝備制造業目前發展到一個怎樣的水平? 程竹生:應該說,中國目前的加工制造能力較強,尤其在普通裝備產品方面,市場競爭能力很強。2006年,中國機械產品出口首次實現了順差7億多美元。今年的順差已累計超過100億美元。目前,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競爭能力正處于上升趨勢,而且提升速度很快。但是,在重要的核心產品研發能力上差距較大,在基礎工業配套、核心部件配套方面的能力較差。 《中國投資》:這樣的狀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應該如何解決呢? 程竹生:首先,這是歷史形成的結果。裝備工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積累,相對于外國幾百年的工業發展史,我國幾十年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可謂是先天不足。其次,自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絕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資不抵債、在虧損中掙扎,對于技術改造的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研發水平的提升。三是由于工業組織結構的不合理,中國缺乏象GE、西門子那樣具有系統集成能力的超大規模工業企業,大企業競爭力不足,小企業專業性不強。再者,科技研發與生產實際相脫節,造成許多科技成果無法轉換成現實的生產力。
《中國投資》:當前各類投資主體紛紛看好、投資裝備制造業,如何分析它們的優劣? 程竹生:市場經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市場競爭機制會解決許多問題。從傳統意義上看,重型裝備制造領域,國有資本占據主導地位,現在民資、外資都比較青睞裝備制造業,這有利于增強該行業發展的活力。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主體上要依靠各種力量,包括各類資本。
《中國投資》:如何認識世界裝備制造業中心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如何看待跨國公司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并購? 程竹生:這種轉移是競爭的結果,將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更為迅速地發展。當然在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某些重要領域的龍頭企業上,對于外資控股要有區別地對待。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相關政策,在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產業政策:在某些重要行業只允許國內資本經營;某些行業不允許外資控股,只能參股;大部分行業則完全放開,完全按照市場競爭機制運行。 我個人認為,僅僅靠《反壟斷法》對外資并購的規制解決不了國家國防安全與經濟安全的問題。壟斷是經濟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但不是一切方面。因為某些行業即使外資并沒有占到絕對壟斷的地位,如果妨礙國內資本在該領域的發展,也會危及國家安全。
《中國投資》:鐵西老工業基地復興的經驗,是否可以用于其它裝備制造業基地的調整改造?
程竹生:鐵西工業區搬遷改造獲得了成功,但它只是一個特例,其經驗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比如“東搬西建”這個經驗,就不適用于每個地區與企業。例如三線建設后的大批企業,本來就地處偏遠,沒有“土地級差”效應,就不一定要進行搬遷改造。而對于與鐵西相似的老工業基地、老企業而言,同樣面臨裝備陳舊、土地擁有升值潛力的話,當然可以借鑒這些經驗。 我認為,對于鐵西來說,更深層次的經驗是給企業提供了調整改造的機會,通過重組打破了老的組織機構、規章制度,進行了新的制度建設,創新了機制體制。這是值得許多老工業企業學習和借鑒的。 此外,引進國內民營企業對老國企進行改造,也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做法。例如鐵西引進了民營企業新疆特變電工(29.40,1.68,6.06%)來改造沈變,使得沈變重新煥發了生機。沈變重組是通過招標的形式,完全按照市場機制來運作,而不是行政力量的干涉。鐵西還引進了大量有活力、有沖勁的民企入駐工業園區,這對于園區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鐵西區的開放是全方位的開放搞活,首先是保守思想觀念的轉變,鐵西上下盡快接受了競爭、自主的市場經濟理念,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進行改革。其次是開放了市場各種要素,以多種所有制經濟促進鐵西經濟的全面發展。全國各個裝備制造業基地應該根據自身地域經濟特點來確定改革思路,進行調整改造。
《中國投資》:中國裝備制造業要形成全球競爭力,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程竹生:首先是要縮小高端研發水平的差距,解決科研生產“兩張皮”的弊端。雖然現在已經有所成效,但是還沒有徹底解決科研生產脫節的問題,在體制及具體管理方面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培養大量適應生產、市場需要的裝備工業技術人才。 對于基礎件等產品,如軸承、液壓件、電氣控制系統等難度大、批量小、品種多、市場接受程度差的產品,要重視其發展。尤其是關鍵部件的市場接受問題,要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政府可以協調落實某項重大技術裝備的用戶接受問題,但像螺絲釘等基礎配件的接受,是政府無法協調到的細小層面。然而,國家重大裝備不能離開基礎配件,小東西不過關,大型裝備也實現不了自主,將會受制于人。在裝備國產化進程中,用戶做了量大面廣的多種工作,應該提倡裝備工業企業與用戶的合作。
此外,還要解決工業組織結構的不合理,做大做強幾家領軍龍頭企業,使其成為世界級行業領袖;同時,做精做專小企業,發展其獨特的技術優勢。 總之,要逐條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認真貫徹有關要求。政府對于裝備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國內外市場的強力拉動,世界制造業中心向中國的逐漸轉移,都給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梢哉f,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正當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