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香港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發揮了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30年來,香港以其40.3%的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中國內地最大的資金來源地,其中70%投資于制造業。目前,中國內地港資工業企業已經達到6萬家。
伴隨中國內地落實科學發展觀,探索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港資制造業也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期。搬遷、轉型成為時下港商關注的熱門話題。對此,我們應本著理性面對、積極協助、共同承擔的精神,才能處理好涉及1200萬人就業大局的港資制造業轉型問題,才能承續發展30年來香港經濟與內地融合而逐步完善起來的完整產業鏈。畢竟,港資制造業是我國民族工業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7月1日時值香港回歸十周年。為客觀報道香港回歸十年的成就,理性分析、探討香港在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發揮的獨特作用,本報從今日起在A1版開設“香港回歸十周年特別報道”專欄,以此紀念那些回歸的難忘歲月和為祖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香港工業同行。
5月2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正式簽署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標志著香港和深圳兩大特區的合作從最早的“三來一補”(OEM)進入到自主品牌(OBM)歷史新階段,此舉不但將極大地促進兩地產業升級、增強兩地發展后勁,對實施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也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兩大特區第二次聯手
深港創新圈具有特定的地理范圍,它是指以深圳皇崗口岸為圓心、1小時車程為半徑的區域,并以深圳和香港為創新中心城市,以2小時車程為半徑輻射珠三角地區。具體規劃包括,由深圳灣核心創新區、邊境區及福田保稅區封閉創新區組成的深圳灣與深港邊境科技創新區,以及由香港北教育研發聚集創新區、港島大學及數碼港高端創新區、深圳寶安及龍崗延伸創新區、未來其他延伸跨境創新區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區兩大區域。
深港創新圈的基本定位是:以科技合作為核心,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為基礎、市場為準則,以河套地區為紐帶,以港北教育研發集群及深南產業集群為主軸,以珠三角為縱深,全面推進和加強深港科技、經濟、教育、商貿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建設成對區域發展有突出貢獻、在國家戰略中有重要地位、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創新資源最為集中、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的“半小時創新圈”。
深港創新圈的主要功能是資源共享,包括實驗測試儀器設備等硬件資源和人才、智力、管理經驗等軟件資源共享,乃至教育資源共享;深港創新圈致力于促進要素融合,包括金融、產業、中介的要素融合。
用科技和創新重振工業
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的簽署,無疑將為包括香港在內的珠三角產業升級注入強大的科技創新動力,推動珠三角工業經濟轉型。
作為國家級的三大制造產業帶,重振珠三角工業經濟,成為粵港兩地政府和民間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由香港四大商會之一———香港工業總會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在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增加值占本地GDP的比重高達90.6%,其中52.8%即超過一半得益于香港工業在珠三角的發展。
科技部副部長尚勇認為:深港共同建立深港創新圈有著非常好的基礎,雙方優勢互補,必然會把這一區域的優勢推向一個新階段。
尚勇希望深圳和香港在區域創新方面在全國做出一個好的示范。香港有不少世界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世界一流的市場機制和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優勢,深圳科技創新在全國舉足輕重,吸引了大批國內的專業技術人才。利用深港創新圈不僅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更先進的生產力,更要創新體制、機制和先進的文化環境,使深港創新圈的作用和影響波及整個廣東省乃至全國。
香港工業界人士認為,深港創新圈是一個好機遇,作為創新主體的兩地工業界和市場不可或缺的商會組織,將致力于利用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資源優勢,不斷提升工業競爭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注入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