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型槽地軌作為工業領域中用于設備固定、檢測校準、生產線定位的核心基礎部件,其安裝質量直接影響后續設備運行精度與穩定性。安裝流程需遵循 “精 - 準測量、規范施工、嚴格校驗” 的原則,具體可分為前期準備、基礎處理、地軌就位、調整固定、灌漿養護、五大核 - 心步驟,以下是詳細操作規范:
一、前期準備:明確需求與物資核查
安裝前需完成基礎規劃與物資確認,避免施工中出現偏差或停工。
技術參數確認
核對 T 型槽地軌的規格、材質、精度等級,確保與設計圖紙及設備安裝需求一致。明確安裝位置的承載要求、環境溫度。
物資與工具準備
核心物資:T 型槽地軌、調整墊鐵、灌漿料、防銹漆。
檢測工具:全站儀、百分表、卷尺、水平尺、除銹工具。
現場清理與安全防護
清理安裝區域地面,移除雜物、油污,確;A表面無凸起或凹陷;劃定施工安全區,設置警示標識,高空作業需配備腳手架或升降平臺。
二、基礎處理:確保安裝面平整與牢固
基礎是地軌穩定的前提,需重 - 點控制基礎平面度、水平度及強度。
基礎表面檢查與修整:用 2m 水平尺或激光掃平儀檢測混凝土基礎表面,要求平面度誤差≤2mm/m,若局部凹陷>3mm,需用砂輪打磨平整;若有裂縫,需先灌注環氧樹脂修補,待固化后再施工。
清理基礎表面的灰塵、浮漿,用清水濕潤基礎。
彈線定位:根據設計圖紙,在基礎表面彈出地軌的縱向中 - 心線和橫向定位線;若為多段地軌拼接,需彈出每段地軌的拼接線,確保拼接縫對齊。
三、地軌就位:初步擺放與調平
地軌擺放:用起重設備將地軌按標記順序擺放在基礎上,確保地軌中 - 心線與基礎彈線對齊,兩端超出設備安裝范圍≥100mm。
在地軌底部與基礎之間放置調整墊鐵,墊鐵位置需避開 T 型槽,且每段地軌兩端及中間均需設置墊鐵。
初步調平:用水平尺貼緊地軌上表面,通過調整斜墊鐵的高度,使地軌初步水平,縱向水平度誤差≤0.5mm/m,橫向水平度誤差≤0.3mm/m;若為多段拼接,需確保相鄰地軌上表面高度差≤0.1mm。
四、調整固定:精 - 準校準與螺栓緊固
精度調整
縱向水平度調整:將全站儀或水準儀放置在地軌一側,按每 1m 間距設置測量點,依次測量各點標高,計算水平度誤差,通過調整對應位置的墊鐵,使誤差控制在精度等級要求內。
橫向水平度調整:用 2m 水平尺或百分表,在每段地軌的中間及兩端位置檢測橫向水平,確保誤差。
平面度調整:將百分表座固定在基準地軌,測頭接觸其他地軌表面,沿地軌長度方向移動表座,檢測整體平面度,誤差需符合標準。
螺栓固定
調整合格后,先緊固地軌自帶的地腳螺栓,螺栓擰緊力矩需按設計要求,避免過緊導致地軌變形;
若地軌無預留螺栓孔,需在基礎預設的螺栓孔內安裝膨脹螺栓,螺栓頂部與地軌表面平齊,緊固后再次檢測水平度,若有偏差需微調墊鐵。
五、灌漿養護:增強穩定性與強度
灌漿的目的是填充地軌與基礎之間的間隙,使地軌受力均勻,避免長期運行中位移。
灌漿施工:采用無收縮灌漿料,按產品說明書比例加水攪拌,從地軌一側緩慢灌注,直至漿料從另一側溢出;灌漿高度需覆蓋墊鐵,且與地軌底部平齊,避免漿料進入 T 型槽內。
養護處理:灌漿后 12h 內覆蓋塑料薄膜或濕麻袋,避免水分過快蒸發;環境溫度≥5℃時,自然養護≥7 天;溫度<5℃時,需采取保溫措施,養護時間延長至 10 天;
養護期間禁止在地軌上放置重物或震動,避免灌漿料未固化前產生裂紋或沉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