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相控陣檢測的“盲區”是指探頭近表面無法有效檢測的區域。盲區驗證的核心目的是確定該區域范圍,避免漏檢近表面缺陷,需遵循“試塊模擬-參數設置-信號采集-結果判定”的流程。具體步驟如下:
1. 驗證前準備選擇適配試塊:選用含近表面人工缺陷的標準試塊,常用試塊為GB/T 18694規定的“階梯平底孔試塊”。試塊材質需與被檢測工件一致,人工缺陷需覆蓋近表面范圍,平底孔孔徑通常為1-2mm,深度從0.5mm開始,按0.5mm間隔遞增,如0.5mm、1.0mm、1.5mm、2.0mm等,確保覆蓋潛在盲區。校準檢測系統:調整探頭與試塊的耦合狀態,涂抹專用耦合劑,確保無氣泡。設置與實際檢測一致的參數,如探頭頻率、陣元數、聲束角度等,并通過標準深度缺陷,如5mm平底孔校準系統靈敏度,確保信號采集穩定。
2. 盲區檢測操作分區域采集信號:將探頭置于試塊近表面缺陷區域,以0.5mm/步的速度緩慢移動探頭,確保聲束覆蓋每個近表面缺陷。對每個深度的缺陷,采集3次反射信號,記錄信號的波幅(dB值)與信噪比,即信號波幅與噪聲波幅的比值。 - **規范操作流程**:探頭移動方向需與缺陷長度方向垂直,避免聲束偏移導致信號丟失。同時保持探頭壓力均勻,通常為5-10N,防止耦合狀態變化影響信號穩定性。對于曲面工件檢測場景,還需使用曲面適配塊模擬實際檢測環境,避免因工件曲率導致的盲區變化。
3. 結果判定與記錄明確盲區范圍:若某一深度缺陷的信號信噪比≥6dB,行業通用閾值,說明該深度可有效檢測,不屬于盲區;若信噪比<6dB,或無法識別缺陷信號,則該深度及更淺區域為盲區。
4.記錄關鍵信息:驗證完成后需記錄試塊參數、檢測系統參數、盲區范圍、信號波形圖等關鍵信息。若盲區超出檢測要求,如工件近表面需檢測至0.3mm,而實際盲區為0-0.6mm,需調整檢測參數,如更換高頻探頭、優化延遲塊厚度或采用雙探頭法,一發一收,縮小盲區后重新驗證,直至滿足檢測需求。 https://industrial.evidentscientific.com.cn/zh/ndt-tutorials/intr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