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工業互聯網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全新的工業生產方式,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
傳統的工廠的管理、生產、經營流程經常比較低效也依賴人力。
工業互聯網將行業、企業的各種數據和信息都通過平臺進行處理分析,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就可以對整個工廠的生產、運營、采購、銷售乃至研發設計進行管理,這是一種顛覆傳統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的產業形態,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傳感技術及互聯網的高度融合,也是未來工業發展的方向。
工業互聯網主要發展歷程
“工業互聯網”的概念最早由通用電氣于 2012 年提出,隨后美國五家行業龍頭企業聯手組建了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這一概念大力推廣開來。除了通用電氣這樣的制造業巨頭,加入該聯盟的還有 IBM、思科、英特爾和 AT&T 等 IT 企業。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落戶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重慶五大城市。
自2017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走過近五年歷程。隨著產業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工業互聯網帶動產業融合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截至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應用于45個國民經濟大類,涵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產業規模超萬億元。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顯示,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建設,并推動工業大數據深度應用,培育數據驅動的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是未來五年工業互聯網發展領域的主要任務。
工業互聯網逐漸成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向實體經濟更多行業、更多場景延伸。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5G基站已達196.8萬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3100個,31個省份均出臺5G、工業互聯網相關政策。
推動“5G+工業互聯網”將充分發揮我國在5G領域建立起的標準、技術和產業優勢。以5G為引領,集成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賦能工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經營管理各個環節,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之路。
發展“5G+工業互聯網”也是拓展信息通信產業新藍海的重要機遇。5G體驗速率是4G的10倍、連接數密度是4G的50倍、空口時延是4G的五分之一,這些技術特性決定了5G在行業領域將有巨大應用空間。尤其是在工業領域,柔性化、協同化、遠程化場景豐富、需求迫切,深化“5G+工業互聯網”發展,在推動工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的同時,也為信息通信企業在消費領域外開辟新市場。
  
工業互聯網釋放產業發展新動能
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助力制造業、能源、礦業、電力等各大支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隨著工業物聯網的應用發展,工廠的生產模式也在經歷一場變革,由傳統的人工操作慢慢向智能化、無人化演變。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和實體系統緊密聯系在一起,將生產現場的處理器、傳感器連接起來,使得機器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可以互相溝通。
工業互聯網在助推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同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速向制造業滲透,催生出協同研發設計、無人生產、遠程運維、在線監測、共享制造等一大批新功能產品,既有效帶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也在快速培育新業態,使產業規模和參與主體快速壯大。
深圳富士康有一間“熄燈工廠”,指的是它平常基本不用亮燈就可以全自動完成整個生產流程。通過應用工業互聯網、機器換人、柔性裝配、可視化生產管理等技術,工廠中的所有設備、物料、數據完全自動流轉,令生產效率提高30%,庫存周期降低15%,人力節省88%,提升效益2.5倍,這也是深圳工業企業走向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一個縮影。
從設備上網到深入供應鏈、價值鏈,如今,除了讓龍頭企業競爭力穩步提升,工業互聯網也正在為中小企業轉型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技術保障。
今年上半年,新經濟新業態市場主體增長較快,增幅明顯高于總體水平。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截至6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企業2339.8萬戶,占企業總量的46.4%,較2021年底提高0.5個百分點。數字核心產業企業上半年新設60.4萬戶,同比增長20.0%。
工業互聯網正成為賦能千行百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