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成功實現藥物傳輸,理想的途徑是將治療制劑靶向傳輸至所需位置,實現對受藥組織與藥物間相互作用的監測。可廣泛運用于全身及局部給藥的脂質體對這一應用的需求不斷上升。由于具備液體、固體、半固體配方攜載能力,脂質體已應用于針對真菌感染、甲肝、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實踐中。脂質體的物理表征對配方改良及研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探討兩項相關輔助技術的成功應用:一是用于檢測脂質體粒度分析的納米粒子跟蹤分析技術(NTA),二是用于測量脂質體粒度及zeta電位的光散射(動態電泳)技術。
能夠“定位”的給藥載體
脂質體由脂質雙分子層構成,是一種人工制備的球形囊泡。最初應用于研究膜結構滲透性的模型系統中。由于脂質體既能將水溶性物質包封于其囊泡中,又能將油溶性物質包封于其脂雙層內,近年來對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作為給藥載體的適用性。通過控制其脂質構成并/或者進行表面改性,研究人員還能夠針對具體的應用對脂質體進行設計。脂質體分為單室脂質體和多室脂質體,具有生物降解性,基本無毒性,并可以制成不同粒度。既能載荷親水物質,也能載荷疏水物質的特性使脂質體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此外,例如通過添加抗體或肽鏈等物質進行表面改性,脂質體能使藥物靶向達到體內指定區域,或者延長體內藥效的作用時間。這些特性促使許多研究人員選擇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
脂質體應用廣泛,其在制藥領域的應用包括:保護治療藥劑不受胃腸環境影響,促進藥物成分在胃腸道內的傳輸,定向控釋藥物至特定位置,并能促進溶解以及增加細胞對藥物的吸收。與此同時,脂質體制劑的局部外用功能也引起了醫藥及化妝品行業的強烈關注。脂質體實現藥物微粒靶向傳輸的機理包括擴散和直接細胞融合,其中后者更為常見。在直接細胞融合中,脂質體的脂雙層可與其他雙分子層(如細胞膜)融合,從而將脂質體的內含物傳輸至目標細胞。
物理表征作用
脂質體的效用與其物理特性密切相關。測量和分析脂質體制劑的粒度、濃度、zeta電位等參數有助于預估制劑在臨床環境下的效用。在這些參數中,脂質體的粒度及分布尤為重要,尤其是在肺部或非腸道途徑給藥的情況下,粒度對藥物活性成分的有效傳輸起到了關鍵作用。除體內作用外,脂質體的粒度還具有一系列體外意義,會對給藥系統的載藥能力、聚集程度和沉積狀況等諸多方面產生影響。而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zeta電位的數值測量,該測量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膠體系統的穩定性預測。在應用于脂質體時,這一技術能夠監測體內可能發生的帶電脂質體與相反電性微粒間的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