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核應急宣傳工作,提高社會公眾對核電安全的信心,為核能健康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定于7月3日-9日開展全國核應急宣傳周活動。為配合此次活動,我委組織編寫了核輻射健康科普知識問答。
1、什么是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輻射一般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X、γ、β、α射線等能直接或間接使物質電離并產生離子對的輻射稱為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是指能量比較低,并不能使物質原子或分子產生電離的輻射,例如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微波、手機輻射等都屬于非電離輻射。
2、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到的電離輻射有哪些?
人們每時每刻都會接觸到天然輻射,這種輻射包括宇宙射線,土壤、水、食品和空氣中放射性物質放出的射線。氡是一種自然界中的放射性惰性氣體,是主要的天然輻射來源。人們接觸到的人工輻射最常見的是醫療照射,如X射線攝影、CT檢查及放射治療等。
與人體健康相關的輻射劑量單位常用希沃特(Sv)來表示。來自天然輻射的個人年有效劑量全球平均約為2.4mSv(1Sv=1000mSv),其中,來自宇宙射線的為0.4mSv,來自地面γ射線的為0.5mSv,吸入(主要是氡)產生的為1.2mSv,食入為0.3mSv。可以看出氡是天然輻射中最主要的來源。少量的輻射照射不會危及人體健康。
日常生活中,一次胸部、口腔、四肢X射線診斷的有效劑量為0.01mSv;頭部和頸部X射線診斷為0.1mSv;乳腺和腹部X射線診斷、頭部CT掃描為1mSv;腹部CT、胃鋇餐、鋇灌腸為10mSv;乘坐飛機旅行2000公里約0.01mSv;每天吸煙20支,一年約有0.5mSv。
3、電離輻射可以測量嗎?
電離輻射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的輻射強度和劑量是可以測量的。自發現電離輻射現象以來,已經研究和開發各種各樣的電離輻射測量方法和測量儀表。
對個人接受的輻射照射的測量包括外照射劑量測量、體表污染的測量、體內污染的測量等,可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學方法進行。外照射劑量的測量,可佩帶個人劑量計;體表及衣服上放射性污染的測量可通過各種體表污染監測儀進行;體內污染及內照射劑量的測量可通過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估算,還可通過全身計數器直接測定;通過生物劑量測量方法也可以估算人體的受照劑量。
4、食用輻照食品會致癌嗎?
食用經過輻照的食品不會致癌。中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食品加工處理中應用輻照技術,較早廣泛使用的就是調料包,如果不經過輻照處理,其中的微生物指標很難達標。根據相關規定,輻照食品在包裝上必須貼有衛生計生委(或原衛生部)統一制定的輻照食品標識。
5、裝修材料中用到的花崗巖和大理石,哪個輻射大?
通常花崗巖的輻射比較大。花崗巖屬于火成巖石,由巖漿形成,而大理石是變質巖,通常由沉積巖經過變質作用形成,期間至少經過幾十萬年至上百萬年的時間,輻射比較小。花崗巖中輻射較大的,用于填海或是建造海堤;相對中等的用于道路橋梁;較小的可以用在民用建筑上(外墻)。
6、核電站周圍安全嗎?
正常運行下的核電站周圍是安全的。核電站具有多重安全屏障,核燃料棒物理化學性質穩定,燃料元件的包殼、壓力殼以及安全殼均可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質泄漏。其中,安全殼是由約1m厚的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是阻止放射性物質向環境逸散的屏障。核電站正常運行時,釋放出的輻射量是極其微量的,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的健康。
7、如果核事故發生,公眾受到輻射照射途徑有哪些?
在核事故的不同階段,公眾可能受到輻射照射的主要途徑也有差別。事故早期,主要是煙羽外照射和吸入煙羽中放射性物質的內照射;事故中期,地面沉積的放射性物質外照射及攝入輻射污染的食品和水的內照射,可能是主要照射途徑;事故晚期,主要照射途徑可能是受輻射污染的食品和水引起的內照射。
8、如果發生了核事故,周邊地區公眾應該怎么辦?
發生核事故后,事故核設施周邊地區公眾應當從政府部門獲取關于核事故的信息,不可輕信謠言或小道信息,不要恐慌。受污染地區的居民應根據政府部門的通知和要求,采取防護措施,如在建筑物內隱蔽,關閉門窗及通風設備。必要時,根據政府安排從核設施周邊地區撤離。
9、受到輻射后會對健康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輻射的影響視輻射的強度、接觸時間的長短及受影響身體細胞的種類而定。當輻射劑量超過一定的量時,才可能帶來健康影響。如全身一次受到如下劑量的X、γ射線均勻照射的可能癥狀:受到250mSv照射,無臨床癥狀;受到250~1000mSv照射,血象有輕度暫時性變化;受到1000~2000mSv照射,可產生惡心、疲勞癥狀。全身受到的輻射劑量超過1000mSv,可能導致輕度急性放射病。
當發生核事故時,普通人群不太可能接觸到造成此類后果的高劑量輻射,救援人員以及核電站工作人員有可能接觸到高劑量的輻射,對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