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14 09:29 來源:《 中國能源報 》
兩千多年前,項羽主辦了一場鴻門宴,并做出了品牌。從此以后,在人類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鴻門宴都在不定期地舉辦著。從12月7日到18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將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如期舉行。
本次會議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還被稱為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會議。仔細一瞧,持這種論調的大都是發達國家人士。他們打著發展低碳經濟的旗號,聲稱要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似曾相識!哥本哈根,又一場鴻門宴。此前顯示的種種跡象,透露的種種信息,令人不免心生疑竇。
一問:為什么把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尚存爭議的問題簡單化為“變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并把這個假設作為舉行會議的確定無疑的理論依據?變暖是恒定的趨勢,還是暫時的、局部的?氣候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人類引起的,還是有其自身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到底有多大把握那曾令人擔心不已的地球冰河期不會再來?如果氣候變暖確有其事,也應遵循客觀的原則進行利弊分析,而不能只談變暖的壞處,而對變暖的好處只字不提吧。
二問:為什么發達國家對涉及數十億人基本生存的重大問題視而不見,惟獨對所謂的低碳經濟情有獨鐘?那些掌握了低碳技術的跨國公司充當的是“范增”的角色,在他們的謀劃和游說下,發達國家政府也行動起來,試圖借氣候變化之名,利用在低碳技術上的優勢和發展低碳經濟的充分準備,搶占新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重新獲得競爭優勢。而非自己宣稱的那樣,是為了全人類。因為人類當前還有許多更緊迫的事情擺在面前,比如糧食問題:目前全球超過10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或瀕臨饑餓邊緣,平均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死于營養不良;比如瘧疾問題,全球5億瘧疾感染者的生命正受到該病的威脅。這些問題為什么不能引起發達國家的興趣,因為被氣候變化的華麗外衣所覆蓋的低碳經濟新概念里面,蘊藏著令人震驚的巨大的經濟利益。事實上,碳減排權早已資產化。排放交易制度讓全球稀缺資源的環境公共產品獲得了產權,并產生了相應的市場和價格。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框架,在CDM(清潔發展機制)、JI(聯合履行機制)及IET(國際排放交易)等三種機制推動下,全球碳交易市場逐步形成,并且發展迅猛。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400億歐元,比2006年的220億歐元上升了81.8%;2008年,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全球碳交易市場依然保持了爆炸式增長態勢,同比增長127.5%,全年交易額達910億歐元左右。據估計,到2020年,碳交易市場會達到3萬億美元的規模,甚至比目前最大的原油商品都要大很多,利益之大令人瞠目。
三問:為什么發達國家在商討減排立場時不愿公開透明?今年9月份在美國召開的聯合國首腦峰會期間,發展中國家希望增加透明度,讓NGO和媒體都來參加,來聽聽發達國家都在談判桌上說什么。但是發達國家拒絕了,他們更愿意開閉門會議,不想讓人了解他們的想法。俗話說,好事不背人,背人沒好事。如果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表達自己的立場?相反,卻關起門來鬼鬼祟祟地進行……哥本哈根會議,與其說是“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還不如說是“拯救發達國家的最后一次機會”。在這場還未結束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打擊下,許多發達國家一蹶不振,經濟刺激政策乏善可陳,頗有黔驢技窮之風。試圖借氣候變化之機,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限制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步伐,讓發達國家重振昔日雄風,這或許就是項羽們的達芬奇密碼。
四問:為什么發達國家不愿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2007年的巴厘島路線圖,提出符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期望的減排目標?從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公布的目標看,大體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16—23%,這個目標還不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減排25—40%的建議目標的下限,離發展中國家提出的至少減排40%的要求則更加遙遠。發達國家就像宴席上一群已經吃得滿嘴流油、腦滿腸肥的家伙,他們相互勸著對方要少吃點,卻又都吃個不停。當看見發展中國家這幫饑腸轆轆的兄弟陸續就座,建議說:“為了大家的健康,接下來不再上葷菜(高碳經濟)了,要上素菜(低碳經濟),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另外,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責任心,我們要共同埋單?!蓖瑫r,嘴里還嘟囔著:“如果不是金融危機影響了收入,我們可以多出點錢。”
五問:是用心良苦?還是居心叵測?有些人拿了個西方國家的課題,得到了外企的一點資助,就開始替人說話、為人幫腔,不知道屁股坐在哪片土地上了,居然天真(或故作天真)地認為發達國家積極倡導的哥本哈根會議是為了整個地球,是用心良苦的。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率先提出低碳經濟概念,讓世人對這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刮目相看,的確是深謀遠慮、道行不淺。發達國家總是試圖讓我們承擔不應該承擔的責任,承擔與經濟實力不匹配的責任,你說是啥居心?發展低碳經濟就要控制碳排放,必然會制約以制造業為主的新興國家的發展。況且,碳排放量如何控制、分配和交易等這些規則的制訂權,幾乎都被歐美掌控。發展中國家如果接受了這些規則,未來的經濟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受發達國家左右。
六問: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能實質性地促進發展中國家的低碳經濟發展嗎?如果發展中國家作出減排承諾,將獲得來自發達國家的針對該減排計劃所提供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支持很難具有實質意義。舉兩個例子。其一,2001年的波恩聯合國氣候會議上,歐盟等國曾經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4.1億美元作為溫室氣體減排支持資金,但目前到位的金額僅為承諾的十分之一。這樣的給錢法,誰信?其二,發達國家無償捐贈10億美元支持中國涉及破壞臭氧層物質的企業替換設備,但是整個生產線、設備、制冷劑等都必須買他們的,總的算來,這10億美元連個零頭都不夠。這還沒完,在議定書里還有一個套:拿了這點錢后,我們就沒有資格研制、開發和使用自己的替代物。發展中國家絕不能因為小利而流連忘返,結果必然是追悔莫及。前一階段,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問題上裝聾作啞。在鴻門宴上,他們必然會稍稍松松口風,拿出幾吊錢,然后再畫張餅,引誘發展中國家就范。只要我們一踏上這條路,剩下的一切都上了他們的道,發達國家就等著數錢了。
哥本哈根鴻門宴的結局會是怎樣?本質上是草草收場,但是表面上卻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會議還會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布:一、盡量少吃葷,盡量多吃素;二、有錢的要多出點,沒錢的也要少出點;三、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健康還是有保障的。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于鴻門宴,參加還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做到:表態要積極,頭腦要清楚,撤退要及時。成功應對鴻門宴的關鍵并不是在宴會上直接得到什么,而是要贏得時間,贏得我國經濟在既定規則下的成長時間,這是積蓄力量的必備步驟。
切記,鴻門宴上不會都是成功者,也不會都是失敗者。項羽的失敗就是劉邦的成功,鴻門宴的成功標準是相對的。遙想當年,鴻門宴以項羽的如意算盤落空而宣告結束。對于地點發生在哥本哈根的這場,我們不希望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