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12-03 09:47 來源:國家電網報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即將召開之際,無數人的目光又因氣候變化問題而聚焦。從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到氣候模式的闡釋與應用;從已然發生的氣候突變,到綠色經濟的解決之策,所有這一切,都與人類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
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影響的“指印”
20世紀的后半葉,氣溫是異常偏暖的,研究表明,這一時期很可能是過去1300年中北半球最暖的時期。
丁一匯介紹說,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仍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已經達成了共識。2001年,IPCC的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占66%以上可能性;2007年,第四次評估報告也顯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可能性。正是這種共識,引發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丁一匯認為,地球的氣候在不斷地變化著,地質年代的氣候變化總體上是緩慢的,而現代氣候變化是快速的、空前的,它比地質年代的氣候變化速率一般要快得多。雖然地質資料表明,二氧化碳增加通常是落后溫度的上升,但通過前者的反饋過程,兩者總是以大致相同的趨勢在演變。可以說,二氧化碳也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關鍵驅動力,對于近代氣候變化尤其是如此。除了二氧化碳,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氧化亞氮的濃度變化也可反映出人類影響的“指印”。如2005年,甲烷的濃度是1774ppb(ppb意即十億分之一,是溫室氣體分子數目與干燥空氣總分子數目之比),遠遠超過近65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
另外,根據米蘭科維奇的循環理論,氣候具有周期為10萬年左右的冰期——間冰期循環。這種自然的軌道強迫可在幾千年時間尺度上影響關鍵的氣候系統,如全球季風、全球海洋環流等。我們目前處于末次間冰期,但本應向冰期演變的冷卻趨勢卻絲毫沒有減緩現代全球變暖的態勢,至少在3萬年之內,地球不會自然地進入下一個冰河期。米蘭科維奇循環理論的權威性毋庸置疑,那么,是誰改變了這一循環理論的走向呢?最可能還是人類自己。
氣候突變:正在發生的“質變”
丁一匯介紹說,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使多個地方接近了氣候的轉折點或翻轉點,如不采取措施,將可能進一步不穩定發展,最終對人類造成一些災難性的影響。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出:公約以及任何相關的法律條文的最終目的是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定水平上,以防止氣候系統會對人類產生危險的干擾,使生態系統有足夠的時間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
什么情況下氣候系統會對人類產生危險的干擾呢?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個概念——關鍵脆弱性,它是確定氣候變化閾值的前提和條件。
關鍵脆弱性表明,當系統通過非線性過程超過了由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的系統性閾值,就可引起大范圍地區具有危險狀況的后果;當平穩和逐漸的氣候變化一旦超過某一臨界點,也可導致不可承受的破壞,如海平面上升。
有研究表明,全球已有9個系統接近或達到關鍵脆弱性的翻轉點,它們是:北極海冰、格陵蘭冰蓋、西南極冰蓋、大西洋溫鹽環流、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印度季風、撒哈拉與西非季風、亞馬孫雨林、北半球森林。
綠色經濟:節能減排的“未來之路”
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這種改變對人類社會已經產生和正在產生巨大的影響。人們該何去何從?
國際社會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綠色經濟,這是世界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未來之路。
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定義說法不一,丁一匯認為,綠色經濟比低碳經濟有更廣泛的概念空間,概括起來應包括五個方面的含義:節能、高效的經濟,即大大減少能源使用強度;清潔能源,包括協同治理污染和氣候變化;循環經濟,即使能源利用最大化;生態經濟或生態文明,如利用植樹造林固碳以增加碳匯;低碳經濟,即改變生產模式和生活模式。此外,發展核能、水電、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談到中國發展的綠色經濟前景時,丁一匯說,中國應像其他國家一樣,以技術進步為基礎,改變能源和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走低碳經濟與高效技術發展之路。同時,要堅持“發展、適應、減緩”并舉的理念,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在發展中適應氣候變化,在適應中使中國經濟社會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