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9-28 15:24 來源:計算機世界
編者語:信息化在幫助中國鋼鐵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上功不可沒。而如今,在鋼鐵企業普遍面臨轉型和升級之際,信息化在繼續推動技術和管理創新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是鋼鐵生產的大國。從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開始,一直穩居世界鋼產量排名第一的位置。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了5億噸,超過位居第二位到第八位的國家的粗鋼產量的總和。然而,成績的背后卻難掩中國鋼鐵企業普遍面臨的經營困難。
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鋼鐵企業產能嚴重過剩,鋼鐵企業普遍出現庫存積壓,經營出現虧損。據統計,目前中國的鋼鐵企業年生產能力6.6億噸,而需求僅為4.7億噸。更糟糕的是,現在還在新建許多鋼鐵項目。同時,鐵礦石價位大起大落,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與鐵礦石供應商的談判遲遲沒有結果,雖然幾經周折與澳大利亞FMG達成鐵礦石價格協議,但三大巨頭(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能否接受前景難料。
鋼鐵企業普遍的經營困難給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現在大多數鋼鐵企業面臨轉型的壓力,整個行業正處于重組和整合的十字路口,信息化能否幫助企業實現管理創新、改善管理效率,最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成為鋼鐵企業當下的重要課題。
兩個階段
和大多數行業一樣,鋼鐵行業信息化建設來自兩個需求,即提高管理效率和促進生產。前一個需求由財務部門發起,導致了財務信息化的實施;而后一個需求由業務部門發起,導致了MES(生產執行系統)的產生。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MES、集成制造系統(CIMS)的興起,一些鋼鐵企業開始考慮把生產、財務管理等需求整合,財務信息化才逐漸納入企業信息化的整體規劃。
漆永新教授可以說是鋼鐵行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見證人,作為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化及自動化推進中心副主任,他親身經歷了鋼鐵行業信息化從無到有、從早期的電子記賬到逐漸成長為產供銷一體的集成化制造平臺、從最初的輔助工具到如今成為鋼鐵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的發展歷程。
談到鋼鐵行業的信息化,漆永新教授如數家珍。“鋼鐵企業的信息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信息化于21世紀剛剛起步。”
他介紹說,整個鋼鐵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信息化建設從單獨關注生產、質量、銷售、運輸與財務系統到實現多個系統集成的發展過程,整體產銷系統的建成是這一階段的標志性產物;另一個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鋼鐵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重點則進入了面向用戶、以提升競爭力為中心的新階段,具體表現是打通內外部供應鏈、實施數據分析、輔助經營決策,將內部管理系統與外部協同系統集成。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信息,在“十五”、“十一五”前期,在列入統計的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66家中有 38家上線了產供銷一體、業務系統與財務系統的無縫集成,占全國鋼產量的53.4%。500萬噸以上的24家大型鋼鐵企業中尚未從單項應用進入集成階段的只有4家。寶鋼、武鋼、湘鋼、興澄特鋼、首鋼礦業等已經從財務與業務的集成進入更深層次的應用。所有鋼鐵企業都建立起了核心業務的信息系統,其中近半數的項目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總體上,中國鋼鐵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成熟期。
以寶山鋼鐵股份公司(以下成寶鋼)為例,這個20世紀80年代才建起的中國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從一開始建設起就把信息化放到了重要地位,在一期工程階段,寶鋼就在投產的同時自主開發、建立了第一個煉鋼生產實績數據庫,實現了從過程控制計算機到中央數據處理機的“數據不落地”;在二期工程階段,寶鋼先后從國外引進和自己開發部署了制造管理計算機系統,隨后寶鋼又初步建成了寶鋼自己的冶金ERP系統,該系統實現了從合同簽訂一直到產品出廠、財務結算、用戶服務的計算機全過程跟蹤管理,提高了寶鋼的整體競爭力。
讓企業靈活而高效
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信息化建設給鋼鐵企業帶來了明顯效益,其中最明顯的受益在于生產效率的提升。
根據鞍山鋼鐵公司內部的統計數據,僅鞍鋼信息化建設一期工程在熱軋、冷軋生產線上投入運行后的一年時間里,原料庫存下降了18.8%,成品庫存下降了 20%;長制程產品平均生產周期從30天降到20天,實現了部分按周交貨。客戶訂貨時間以前是1天,現在整個訂貨過程是1小時。
事實上,有了信息化的幫助,整個中國鋼鐵行業交貨期不但由月縮短到以周計,而且準時交貨率提高超過10%,中間庫存平均降低20%~30%等,寶鋼、武鋼、鞍鋼、首鋼等一批企業在訂單評審時間、產品訂貨周期、產品交貨精度、綜合成材率、用戶異議的萬元損失率等指標方面已經達到或者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上述數字以外,信息化的作用還體現在對鋼鐵企業在產品質量和工藝的持續改進、新工藝、新產品研發上,以及對集團型企業的集中監控上,特別是財務與業務的集成,減少了財務管理層,實現了集中化財務,既提高了財務決算的效率,也加強了固定資產管理、強化了工序和產品成本的核算能力,為異地甚至跨國集團的資金控制和財務監管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而且,信息化還為管理者提供了財務分析的數據和工具,不但能夠進行常規的損益分析,還能夠進行按照時間、地區、產品品種、客戶類型等不同的視角,分析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銷售成長率、利潤率等。
節能和商業智能是趨勢
從2008年年底以來,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中國鋼鐵行業未能幸免,遇到很大經營困難。鋼材價格狂跌不止,2009年頭五個月里,鋼材價格綜合指數國內下降了36%,國際下降46%,而另一方面,鐵礦石和海運費的價位大起大落給企業的經營帶來很大困難,比如 2008年中國鋼鐵企業增加成本1469億元,占全年銷售收入25650億元的5.7%; 而去年下半年又陡然大落,使不少庫存較大的企業雪上加霜。
“中國鋼鐵企業當前面臨著不少困難,信息化更應該發揮其作用,幫助企業盡快走出困境。” 漆永新表示,“歷史經驗也證明,信息化是鋼鐵企業強身健骨的必要手段。蒂森。克虜伯、新日鐵、美鋼聯、浦項、上海寶鋼過去20多年的實踐,武鋼、鞍鋼、首鋼等企業最近10年的經驗都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點。”
“通過深入開展信息化,推動技術和管理創新,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幫助企業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迎接危機后的更大發展。”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信息化及自動化推進中心主任劉王介在2009年中國鋼鐵行業信息化自動化國際研討會上表示。
為了應對鋼鐵企業當前面臨的難題,更為了鋼鐵企業的未來發展,漆永新認為未來幾年內鋼鐵行業信息化將有以下幾個重點:支持節能減排、整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商業智能系統輔助領導決策。
節能減排是國家一項基本政策,而鋼鐵企業作為耗能大戶自然是節能的重點。針對國家對節能減排的強制性要求,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將會建立能源管理系統,實施能源數據的全面收集和分析。同時,一些有遠見的鋼鐵企業將創建跨企業的供應鏈系統,并與電子商務和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系統進行整合,通過與上下游企業互利雙贏關系,降低采購成本。
商業智能系統是鋼鐵企業未來信息化的一個重點。鋼鐵企業需要利用現有的數據建立數據倉庫,深度開發和利用信息,逐步建立企業生產指揮調度中心和企業生產經營駕駛艙,支持科學決策,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市場劇烈變化。另外,以寶鋼集團、武漢鋼鐵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集團型鋼鐵企業正在考慮以財務管理、銷售管理、采購管理為重點,在新組建或者擴大的集團內迅速建成異地分布的信息系統,建設集團的結算中心和資金管理中心,加強集團管控力度。
漆永新認為,除此之外,未來鋼鐵企業還將完善計量管理、檢化驗管理,強化對大宗原燃材料的進貨管理、消耗管理和質量管理;建設必要的鐵前信息系統,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進一步完善IT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升網絡管理水平,完善應急處理措施,形成信息安全和系統安全的保障體系,增強安全保障能力。
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當年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到1957年,全國鋼產量達到535萬噸。
1958年的鋼產量達到了1107萬噸,然而,到1968年,鋼產量下降至904萬噸。到1976年鋼產量也僅為2045萬噸,僅相當于1971年的水平,產量整整倒退了5年。
1978年10月,重慶鋼鐵公司和成都無縫鋼管廠為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的試點企業,到1987年,國家開始在一些大中型企業中全面推廣承包制。
從1992年開始,鋼鐵企業普遍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同時鋼材價格開始全部放開。1996年,我國鋼產量歷史性地突破1億噸,從此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鋼鐵大國。企業兼并重組也開始慢慢啟航:寶鋼與上海冶金控股公司、上海梅山公司聯合重組為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湘鋼、漣鋼、衡陽鋼管聯合重組為華菱鋼鐵集團;攀鋼兼并成都無縫鋼管公司;唐鋼與宣鋼、承鋼聯合組建為新唐鋼集團;武鋼重組了鄂鋼和柳鋼;首鋼控股水鋼之后,又通過向河北曹妃甸地區搬遷與唐鋼聯合成立首鋼京唐鋼鐵公司;2009年9月6日,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資產重組與合作協議,民營日照鋼鐵由此成為國有山東鋼鐵旗下一個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