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9-09-17 15:37 來源:《裝備制造》
“我國正處在從內燃機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關口,內燃機行業面臨著技術、市場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各方面的嚴峻挑戰。”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邢敏在協會四屆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做主題為“改革創新,銳意進取,保持內燃機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工作報告時表示。
邢敏指出,內燃機的創新重點是節能減排,發展多元化動力,而國家參照國際研發水平制定的整體節能、減排標準和實施時間表,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
邢敏認為,來自市場的挑戰分三個層面:
一是跨國集團將中國市場列為全球戰略發展的重心,紛紛采用獨資或控股等形式在中國布點建廠,將其整合成為其集團零部件和發動機的生產基地。
二是由于環保法規更加嚴格,能源及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市場惡性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市場低端柴油機產品進入艱難發展時期,小型內燃機(摩托車用、通用、農用)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難以滿足國內、國外市場高速增長的需求;在大功率柴油機(船用、機車用、固定電站用)領域,亟待引進技術后消化吸收再創新,解決造船工業迅速發展而自主品牌主機供應遲緩的問題。
三是金融危機沖擊經濟實體,給內燃機出口帶來負面效應。
邢敏表示,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內燃機行業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而來自結構調整的挑戰也更為復雜。邢敏列舉了其中的幾個重要方面:
一是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有特點,但在技術層面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零配件行業缺乏自主創新開發的實力,特別在全球經濟復蘇后的市場總供給上,將面臨技術、材料、法規要求下的新挑戰,目前行業的應對策略、方案和能力都不足。
二是產品競爭力弱。我國內燃機行業優勢在于重型車用柴油機領域,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是輕型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用動力,乘用車用汽油機無整體實力,也無話語權,更談不上優勢。
三是我國內燃機工業在全球美洲(北美為主)、歐洲、東亞(日、韓)為主導的內燃機制造大市場中,除產能大以外無其他特色。
四是基礎零部件產業仍顯凌亂,主要表現:零件制造優勢企業不多,且自主研發基礎薄弱;部件制造企業合資品牌占主導,話語權旁落的現象尤為突出;點燃式、壓燃式內燃機燃油系統制造企業面臨國際知名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壟斷和競爭,中資企業已無技術優勢可言。
五是環保壓力增大。以內燃機為主要動力的交通、農業、工業機械排放的二氧化碳,在環境總體排放中占的比例較大,其中與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的急劇增加有直接的關系,大氣中有12%的二氧化碳來自汽車的尾氣排放(未考慮工業/農業/其它運輸等內燃機排放)。
六是從能源供應看,迫切需要節能產品。我國自2000年以來,汽車(包括低速貨車)汽油、柴油年消費量占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的50%以上,鑒于日益嚴峻的環保和能源壓力,我國政府特別制定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節能減排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
邢敏表示,從世界各先進國家內燃機工業發展看,先進國家的內燃機工業已進入一個高科技、高投入、高產出時代,跨國公司大都利用全球性資源來發展壯大自己。新產品開發速度,產品的性能、品牌、質量、成本以及售后服務,已成為國際內燃機企業競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目前,中國內燃機工業與跨國公司的差距較大,面臨嚴峻挑戰。 (胡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