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08-12-30 14:05 來源:建設報
12月上旬,由千家品牌實驗室撰寫的2008年智能建筑行業品牌分析報告如約呈現在大家面前。這份沉甸甸的分析報告通過對智能建筑企業的品牌建設、信息化建設、渠道建設、客戶拓展等9個方面進行長期追蹤,記錄了2008年中國智能建筑企業的品牌發展軌跡。記者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之后,希望從中探求智能建筑企業的品牌崛起之路。
綜合布線:市場成熟打造品牌
曾經有人說,現在的IT技術無孔不入,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就連身邊的建筑也步入“鼠標加水泥”的時代。而作為傳輸安防、消防、智能照明、樓宇自控系統數據的信息通道,綜合布線當仁不讓地成為智能建筑中的最核心的基礎系統。
這個系統伴隨著IT行業的興盛而發展起來,企業介入的時間比較早,之前康普、西蒙等行業“巨無霸”型企業,在5類銅纜、超5類銅纜等方面的影響力無人能及。但是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多綜合布線企業后來居上,在產品的研發、市場拓展、渠道建設方面與強勢品牌勢均力敵、難分高下。目前在智能建筑眾多的子系統中,綜合布線產品的成熟度高、市場運作比較規范,行業處于良性運作的上升時期。
2008年綜合布線行業品牌分析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以西蒙、MOLEX、施耐德電氣、南京普天等12家企業組成的第一陣營中,企業的品牌指數總分都在40分以上,大家在品牌識別、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比重很接近,而且全年每個月的投入量比較穩定,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在由立維騰、德特威勒等21個企業組成的第二陣營中,企業之間的綜合得分也是相差不大。綜合布線領域的第一陣營、第二陣營中的企業實力相當,而且每一個陣營內部的企業比較穩定,行業波動幅度不大。
品牌人士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目前綜合布線行業成熟度比較高,產品出現同質化競爭的現象。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眾企業之間將競爭重點放在品牌建設上,希望借助品牌的行業影響力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因此整個行業的品牌建設方面投入力度大,整體水平高,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樓宇自控:行業突圍另辟蹊徑
早期我國從事智能建筑的很多企業都是從樓宇自控行業延伸過來,比如江森自控、柏斯頓。慢慢地,樓宇自控作為智能建筑里一個核心子系統,將自動化和IT技術集合在一起,對建筑物內的各種電氣設備進行智能化管理。由于這個系統專業性很強,要求業內人士不光要精通自動化領域知識,而且還必須具備空調、給排水等相關專業的知識,行業的市場門檻高,限制了很多企業的進入。技術在整個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各家企業仍是埋頭做技術,在品牌建設、形象宣傳方面并不是投入很大的精力。從樓控行業品牌分析報告中看出,基于行業發展的特殊性,樓宇自控行業在行業識別度、信息建設、渠道建設、客戶拓展等9個方面的平均得分只有22分,遠遠低于綜合布線的34分,行業成熟度不高,行業內的企業品牌建設還有待加強。
在這個領域中,江森自控、西門子、霍尼韋爾三大巨頭實力相當,多年來一直占據國內樓控市場50%以上的份額,在行業內享有充足的話語權,引導著樓控市場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走向。除此之外,國外二線品牌與國產品牌的產品實力相當,只能在二三線市場上尋找商機。從報告顯示的數據中看出,二線企業進入這個市場的時間比較短,有些企業發展勢頭良好,有些企業還處于市場開拓期,行業品牌指數分數從20分~50分不等,絕大多數企業處于上升期,品牌建設方面還有待完善。但是我們欣喜地發現,樓宇自控企業原有的舊陣營也開始出現一些分化,有些類似于DELTA公司逐步摒棄自己技術上的劣勢,逐步有了品牌經營意識,他們在品牌識別、信息建設、渠道建設方向、客戶拓展等方面另辟蹊徑,有些品牌的個別指數已經超過了三大巨頭。這些現象說明,樓宇自控企業不甘落后,以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擴大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這些后起之秀的實力不容小視。
智能照明、安防:群雄逐鹿缺排頭兵
智能照明、安防行業都是家庭、公共建筑大樓內不可或缺的產品,屬于建筑的必需品,市場容量很大,再加上這些領域技術門檻低,很多企業加入到這個行業中,目前在珠三角、長三角形成了相應的規模相應,行業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從報告中提供的數據看出,智能照明發展的時間不長,技術力量較弱,行業成熟度得分只有33.10分,與綜合布線相比,相差10多分,行業中的各個企業還處于不完全競爭狀態中,在信息化建設指標中,行業最高分達10分,而有些企業只有3分,渠道建設最高分有14分,最低分只有5分。
同樣的數據也同時出現在安防領域中,記者發現在防盜報警行業中,行業綜合得分只有34.17分,行業內的各家企業的品牌指數從15分~85分不等,企業的品牌波動幅度大,部分企業正處于品牌建設期,表現并不十分穩定。品牌生態學認為,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實力參差不齊,很多地方都不完善,類似于行業的灌木林時期向品牌森林過渡階段。
業內人士表示,這兩個行業剛性需求大,技術門檻低,每年都會涌進大批的企業,市場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企業要想在這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惟有苦練內功,增強產品的研發實力,加快企業的品牌建設步伐,這是實現行業升級的惟一捷徑。
品牌分析報告對2008年智能建筑的多個子系統的品牌建設情況進行了分析,記者發現很多系統品牌林立,但是除了綜合布線、樓控對講等幾個系統品牌成熟度很高之外,智能建筑中很多系統還處于上升期。雖然暫時出現了一些不完善之處,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處于朝陽產業的智能建筑會逐步取得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