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網智能化的收益
●減少電網固定資產投資支出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通過智能電表與分時電價手段的結合,可抑制電力高峰負荷需求增長,減少和延緩電網投資;通過設備狀態監測,可實現對設備更好的管理和維護,延長設備壽命,延遲設備投資;通過對設備狀態和用戶負荷情況的詳細掌握,可提高電網投資和改造的針對性、合理性。
●減少電網運行費用
自動計量管理能幫助電網企業縮短電費回收時間,減少竊電損失,減少客服成本;遠程資產監控能夠避免設備出現事故維修和更換;移動作業能有效地提高現場作業效率,減少作業人員和費用。
●提高供電可靠性
通過網絡實時重構,保證電力設施運行在額定范圍內,減少停電發生;故障發生時,快速檢測、定位和隔離故障,并指導作業人員快速確定停電原因,恢復供電,縮短停電時間。
●提高運營管理水平
通過實施智能電網,梳理和完善業務流程;提高資產運維和管理水平,逐步從傳統檢修模式向狀態檢修過渡;加強需求側管理,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我國智能電網發展前景
華東電網公司于2007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智能電網的可行性研究,并規劃了從2008年至2030年的“三步走”戰略,即:在2010年初步建成電網高級調度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初步智能特性的數字化電網,2030年真正建成具有自愈能力的智能電網。
2009年2月,作為華北公司智能化電網建設的一部分——華北電網穩態、動態、暫態三位一體安全防御及全過程發電控制系統在京通過專家組的驗收。
我們預計我國智能電網將在地區實行試點,然后在全國實行推廣。與美國的智能電網不同,我國的智能電網將主要以特高壓電網為主干電網。
目前我國政府正在研究中國智能電網的發展戰略和投資規劃,國家電網也在積極準備建設智能電網。預計今年將會出臺我國未來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
相關受益上市公司
智能電網的發展對于相關行業的設備及軟件類公司具有較大影響。從上市公司中,主要的影響在于:特高壓、電力電子、智能電表及電力自動化。
電力自動化主要是指電力二次設備。電力二次設備是對電力一次設備監控、保護的自動化系統及其設備,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一次設備,相對一次設備市場需求存在一定滯后效應。其產品主要包括四大類:電站自動化、變電站自動化、電網調度自動化和配電自動化等四類產品。根據歷史數據,各類產品在電力行業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約為變電站自動化60%,電網調度自動化15%,配電自動化10%,電站自動化15%。由于電網運行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電網又是一個壟斷行業,電力自動化行業具有較高的進入門檻。國內的電力自動化行業處于寡頭壟斷狀態,幾個大的電力自動化企業占據市場的主要份額。
在配電自動化領域,由于還處于試點階段,目前仍沒有絕對領先的公司,許繼電氣等幾家公司市場占有率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配網市場容量很大,但由于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產品的盈利能力較低。
二次設備由于行業進入門檻較高,少數企業占據市場主要市場份額,行業特別是在行業的高端競爭較少,電力自動化行業盈利能力較為穩定,毛利率和凈利率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信息技術將是智能電網實施的保障
國家電網、近日公布了“智能電網”的發展計劃,并初步披露了其建設時間表,說明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安全可靠穩健智能強壯的能源發生、配送、控制的平臺將是一個國家立足世界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認為,我國的“智能電網”的戰略目標就是堅強化和智能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具備良好的抗打擊能力、良好的對應自然災害的能力、良好的電力負載能力和傳輸效率、良好的擴展性及兼容性,以及能夠具備對此電網進行整體監控和區域監控能力。
信息技術是國家電網的戰略目標的實施的必要保障。“智能電網”的實施,需要各種尖端技術的融合,而這些技術如何在此平臺上進行融合,將成為檢驗各國的綜合技術能力的競技場。在此其中,信息技術將是 “智能電網”的實施的重要保障,其實質意義已經超越“供電網絡”本身。
可以預期,“智能電網”將對集成電路技術、軟件技術、新型元器件技術、電子材料技術、網絡和通信技術、存儲技術、數字音視頻技術、網絡和信息安全技術、光電子技術、顯示技術、測量儀器技術、電子專用設備制造技術、導航、遙測、遙控、遙感技術領域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推動我國在這些信息技術領域的核心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智能電網”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相關信息類上市公司構成利好。我們認為,“智能電網”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相關信息類上市公司構成長期利好,世界各國在“智能電網”領域進行競賽的同時,我國二級市場的相關的信息類上市公司又遇到一次良好的產業機遇,同時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而具備核心技術積累和突破的上市公司能夠最大化地受益于此次競賽。
摘自中國行業研究
關鍵字:智能電網,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