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設計準備與數據分析這是治具的“藍圖規劃”階段,至關重要。
獲取設計文件:從客戶或研發部門獲取的PCB設計文件,包括Gerber文件、PCB位號圖、CAD結構圖和拼板圖。
DFM(可制造性分析):
識別需要焊接的插件元件和需要保護的敏感區域(如底部的貼片元件、金手指、測試點)。
預判焊接難點,例如高大元件(如變壓器、電解電容)可能引起的“陰影效應”,并在設計時提前規劃解決方案。
第二步:CAD設計這是治具的“靈魂設計”階段,通常在專業軟件(如AutoCAD、SolidWorks)中完成。
建立治具框架:根據PCB尺寸和波峰焊設備的軌道要求,設計治具的外形和支撐結構。
設計定位系統:
定位孔與定位銷:利用PCB上的工藝定位孔,在治具上設計安裝定位銷的孔。通常采用“一圓一方”的菱形銷或不同直徑的銷子,實現防呆(防錯)功能。
精度要求:定位銷與PCB孔的配合間隙需嚴格控制在0.05mm ~ 0.1mm以內,確保PCB位置無誤。
設計開窗與遮蔽:
開窗:在需要焊接的插件元件焊盤處進行開窗。窗口大小通常比焊盤單邊大0.5mm ~ 1.0mm,以確保焊盤充分暴露于錫波。
遮蔽:將所有需要保護的貼片元件、金手指等區域,用治具材料完全覆蓋,防止錫水流入。
設計壓緊系統:
設計壓條、壓塊或彈簧壓片等機構,將PCB牢固地壓在治具上,防止其在錫波沖擊下浮起或移位。壓點必須避開元件本體。
焊接工藝優化設計:
導流槽/導流孔:在高大元件的進錫方向,設計導流結構,引導錫波流動,消除陰影效應,防止虛焊、漏焊。
排氣孔:在元件引腳密集區域設計小孔,幫助助焊劑和空氣排出,減少錫珠和氣孔的產生。
第三步:CAM編程與CNC加工這是將“數字模型”轉化為“物理實體”的精密制造階段。
CAM編程:將設計好的CAD文件(如DXF/DWG)導入CAM軟件,生成CNC機床能識別的加工程序(G代碼),設定刀具路徑、轉速、進給率等參數。
CNC數控加工:
將選定的合成石板材固定到CNC加工中心上。
機床根據程序,自動進行精密銑削、鉆孔、切割,一次性完成治具的外形、開窗、槽位等所有特征的加工。
這是保證治具高精度的核心環節。
第四步:后期處理與組裝去毛刺:手工清理所有CNC加工后產生的毛刺和碎屑,確保所有邊緣光滑,防止刮傷PCB或影響錫流。
組裝:安裝定位銷、壓緊機構、彈簧等所有金屬配件。
清潔與標識:使用氣槍和酒精徹底清潔治具。在治具上刻印或粘貼性標識,包括產品型號、版本號、制作日期等。
第五步:試爐與驗收(最終驗證)這是驗證治具是否合格的“大考”。
適配性檢查:將真實的PCB放入治具,檢查定位是否、壓合是否緊密、有無元件干涉。
波峰焊試爐:將裝配好治具和PCB的載具,實際通過波峰焊生產線。
檢查焊接質量:觀察是否有連錫、虛焊、漏焊。
檢查保護效果:確認貼片元件、金手指等是否被完美保護,無沾錫。
檢查治具本身:治具在經過高溫后是否有變形、開裂、嚴重沾錫。
調整與優化:根據試爐結果,對治具進行微調(如修改導流槽),直至焊接效果達到理想狀態。
核心要點與注意事項材料選擇:治具主體必須使用高品質合成石,因其耐高溫、防靜電、熱變形小、不沾錫。金屬配件需使用不銹鋼和耐高溫彈簧。
精度是生命:加工的精度直接決定了焊接的質量和一致性。
防呆設計:必須確保PCB只能以正確的方向放入,避免生產事故。
可維護性:治具應設計得便于清潔和更換易損件(如定位銷)。
總結而言,一個高質量的波峰焊治具,是精密機械設計、材料科學與焊接工藝知識的完美結合。它不僅是承載PCB的托盤,更是保障生產效率和產品良率的關鍵工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