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線手術室,時間不僅是金錢,更是生命。每天清晨,更衣室門口總能看到醫生排隊領取手術服,有人焦急看表,有人無奈刷手機,甚至擔心延誤術前準備。這種狀況在不少醫院屢見不鮮,卻長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為什么會排隊?原因很簡單:發衣環節依賴人工,護士或后勤人員需手動分發,不僅要核對身份,還要確認尺碼。遇到換班高峰,更衣室瞬間擁擠,人力再靈活,也難保證效率和秩序。
問題就在這里:流程冗長、效率低下、衛生風險高。在手術室這種高標準區域,哪怕細節出錯,都可能影響整體運行。而如今,一種新的解決方案正在進入醫院——斯科信息最新研發的滾筒式RFID手術服自動發衣系統。
新一代智能發衣系統,究竟長什么樣?
它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儲物柜,而是一套集RFID身份識別、智能算法、機械傳輸于一體的全自動發衣系統。

醫生在使用時,可通過刷卡、人臉識別或指靜脈完成身份確認,也可以直接輸入所需尺碼。系統搭載的高性能算法芯片會根據身份信息或輸入要求,精準匹配對應手術服,并完成存取指令。
在存放環節,滾筒式結構設計發揮核心作用:衣物從投入口進入后,通過自動開口與內部通道,迅速分配到指定格口,整個過程全程自動化,避免人工接觸帶來的二次污染。
取衣時,醫生完成身份識別或輸入需求后,系統會精準定位對應尺碼,驅動滾筒將手術服快速送至發衣口,全程只需3秒,并且全程無須手動干預,干凈、快速、可靠。

這臺設備最多可以配置9個發衣口,能夠同時為多人提供服務,避免單通道排隊瓶頸。
核心的滾筒式設計不僅實現了高速傳輸和高效存儲,還將“大容量”與“小體積”完美結合,在有限空間內最大化存放能力。整機可容納180套手術服,在不占用額外更衣空間的情況下,為大型醫院高峰期的取衣需求提供了充分保障。
不僅僅是快,更是安全
在醫院,速度重要,安全更重要。傳統人工發放存在交叉接觸的風險,而這套系統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了感染控制的要求:衣物全程密閉存儲,機械臂傳輸,不存在二次污染隱患。

同時,設備配備了紅外防夾手感應,在發衣口開啟或關閉時實時監測,避免任何意外夾傷。配合90°內開電動門設計,取衣動作順暢自然,真正做到安全與便捷并重。
此外,斯科信息為設備集成了22英寸高清觸摸屏,界面直觀清晰,醫生在確認身份或查詢信息時,操作體驗更加流暢自然,告別傳統系統的復雜與低效。
在手術行為管理中,發衣只是第一步,回收同樣關鍵。為了實現流程的統一管理,斯科信息推出了獨立的手術服回收系統。

醫生完成手術后,只需將手術服投入回收口,衣物會被收納在封閉空間內,避免使用過的手術服中的細菌傳播,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系統還能自動識別并同步回收數量,減少人工統計帶來的耗時和數據不一致問題。如果您想了解手術行為結束后的手術服及和醫院布草是如何處理的,歡迎點擊【智能化醫院布草洗滌流程方案】藍色標題查看斯科信息全流程智能化RFID布草管理方案。
說完回收,我們再把視線拉回這臺發衣系統,它的智能可不止在取衣速度上。
后臺“智慧大腦”:比你更懂管理

這套系統不僅能發衣,還能“思考”。醫院后勤人員可以通過后臺實時查看各尺碼手術服的庫存情況,一旦數量低于設定值,系統會自動遠程提醒工作人員,及時補充對應類別和數量。
這意味著不再需要人工頻繁巡查,也不用擔心因為庫存不足導致術前手術服短缺。除此之外,系統會記錄每次領用數據,形成完整的日志,幫助醫院精準掌握手術服的周轉效率和使用趨勢。哪些科室用量高?哪些時段需求集中?這些數據將成為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
它解決的不只是排隊問題
如果僅僅把這臺設備看作“發衣神器”,那就小看它了。對醫院而言,它帶來的價值至少體現在三個層面:

一是流程優化
術前更衣效率顯著提升,醫務人員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于更多術前準備工作,尤其在多臺手術連軸轉的場景下,這種效率提升尤為關鍵。
二是節約人力成本
傳統人工發衣需要護士或后勤人員長期駐守高峰時段,而有了這套智能系統,醫院可以將這些人力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工作中。
三是管理升級
自動記錄、實時提醒、庫存預警,使醫院的后勤物資管理從經驗走向精細化、數據化,降低浪費,減少風險。
醫院為什么需要它?
因為它直接回應了醫院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效率壓力和管理壓力。隨著手術量持續增長,醫院需要更快、更安全的流程。而在醫療智能化的趨勢下,斯科信息推出的這款滾筒式RFID智能發衣柜,恰好契合了這一需求。
這不僅是一臺設備,更是一種對手術室秩序的全新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