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來自一位國網某供電單位的倉儲負責人的真實自述。他負責本單位倉庫自動化改造期間的現場管理工作,記錄下RFID設備上線后的一些實際感受。經授權整理后,形成出這篇文章。以下是根據其口述內容整理的片段。

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RFID“有點東西”,是在2022年,在江蘇連云港一家區域級分撥中心里。那天晚上,一臺RFID通道機正在進行測試,不到三分鐘,推車經過通道的18箱帶有超高頻標簽的貨物完成了整托級的清點和數據上傳。周圍人沒說話,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這要是長期跑得穩,倉里的夜班人手恐怕得砍一半。

但你要說它改變了世界?不至于。物流還在靠人跑、靠表格記;醫院也還要用手工單做備品登記;甚至大多數工廠連RFID是超高頻還是低頻都搞不清楚。它只是在一些不那么起眼的場景里,干凈利落地把細節干掉了人手,就這一點,已經足夠有力量。
1、你看不到的“微動作”,才是RFID真正的落點
RFID從來不是站在臺前的主角,它的優勢在于:穩定、靜默、無感。
舉個例子,斯科信息在南方某省電網公司做過一個項目,具體是針對其物資中心的入庫識別流程部署RFID通道機。物料箱由工作人員推車經過通道時,無需額外操作,RFID模塊便會自動完成箱內全部資產標簽的讀取,并將數據同步至管理系統,系統再與采購訂單進行比對,完成入庫校驗與記錄閉環。整個過程持續不超過5秒,一箱十幾件規格不同的器件,基本做到無漏讀、無誤讀。

這類設備外觀看起來和平常的安檢門差不多,沒有機械臂,也不發提示音,更不干預流程,但它在流程里盯得最緊,動作快,判斷準,錯一件都逃不過系統日志。
在很多人眼里,RFID不過是條形碼的技術升級,然而在實際作業里,它更像是一個藏在流程里的“靜態判定點”——不聲不響,但每一個標簽、每一次讀取、每一個錯誤,都會留下痕跡。
2、好用≠通用,RFID不適合每一個流程
如果只談速度,RFID通道機的識別效率肯定是比人快的。在珠三角很多快遞分撥場里,一臺倉儲通道機每分鐘能掃1000件以上,還能同步對接系統進行分類確認——這不是人工“快慢”的問題,而是人工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說,RFID并不是“不好用”,它是“不是哪里都適合用”。
問題往往出現在部署節奏和場景匹配上。
比如有客戶在未調整貨流布局和標簽粘貼標準的前提下,直接上線了RFID通道識別系統。結果標簽貼得參差不齊,有的反貼、有的斜貼,導致系統誤判頻繁。通道機本身沒問題,數據采集完全符合規格,是流程與標準沒改,強行接入就容易出偏差。

另一個項目,在北方某城市的電力物資倉庫,通道識別數據上傳系統存在延遲。RFID設備已經完成識別,但因為WMS系統未做同步改造,后臺入庫時間滯后1~2分鐘,引發了流程卡頓。事后技術組給出的方案是引入邊緣計算緩存模塊,在現場直接處理標簽邏輯并暫存數據,避免后端系統未就緒時識別數據“撞庫”。
還有些公司在部署階段為了節省預算,削減了部分區域天線布置,或者一味壓低標簽單價,結果導致性能剛過下限,只能在“干擾小+角度正”的情況下跑得順。這種配置下,只要稍有人員操作不規范,識別效果就會劇烈波動。
這些都說明,RFID的效率是建立在“場景準備好”的前提下的。你設備裝得再好,流程沒改、標簽標準沒人管、系統沒打通,那只能“好鋼用在錯地方”。
3、RFID成本看似透明,實則“藏”在實施細節里
很多人問我:“RFID現在不是很便宜了嗎?標簽幾毛錢,怎么還推廣不起來?”
這就像問你裝了攝像頭為啥還招保安一樣,硬件不是全部。

以斯科信息另個項目為例,在快遞轉運中心推廣的RFID識別通道機,配了自動標簽狀態識別模塊,號稱能“自動過濾周邊干擾標簽”。但這功能落地的背后,是一整套軟硬件調參的積累,工程師甚至需要在現場蹲一周觀察貨流節奏與掃描盲區,才能給出穩定配置。你要是只看設備清單,不會明白為啥這個項目花了三倍人力預算。
更現實的是,RFID本身并不賺錢,賺的是**“讀了之后干嘛”**這個后端價值鏈。
4、你以為的“識別”,其實它在做“判斷”
一個讓非從業者難以想象的事實是:RFID系統現在大多已經不是“識別標簽”,而是在做“判斷行為”。
再拿斯科信息來說,他們的通道機算法在迭代中逐漸演化成“行為判斷系統”——比如:
一箱貨如果進入通道,但標簽在前端讀取不到,設備判斷可能有貼反風險,自動報警;

標簽在通道中長時間滯留未出,判斷為卡貨狀態,自動推送異常工單;
重復掃描同一批次貨物,但數據不一致,系統觸發比對。
這些“動作”的前提,是在軟硬結合中建立一整套“標簽-物品-行為”的判斷鏈。只有行業內真做過項目的團隊,才會知道這些非功能性邏輯的重要性。
5、結語:它沒有改變世界,但它改變了我們怎么理解“管理”
RFID不是時代變革的扳機,它也不會在新聞聯播里被大書特書。它只是讓你少走幾步,讓系統多看一眼,讓數據不再依賴人去填。

我不會鼓吹RFID的“前景”,因為只有經歷過設備調試失敗、標簽讀漏導致訂單作廢、終端程序更新導致整條線死機的那種焦灼感,才會明白——這個技術并不萬能,但當它跑順時,整個管理體系能悄無聲息地流暢一大截。
RFID沒改寫世界,但我們終將在某一個倉庫角落,某一次值班換裝,或某一條流水線轉角,感受到它對“細節”的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