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現場總線技術的一些東西:
現場總線(Fieldbus)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上發展形成的,用于
、制造自動化,等領域的現場智能設備互連通訊網絡。它作為工廠數字通信網絡的基礎,溝通了生產過程現場及控制設備之間及其與更高控制管理層次之間的聯系。它不僅是一個基層網絡,而且還是一種開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統。這項以智能傳感、控制、計算機、數字通訊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技術,已經受到世界范圍的關注,成為自動化技術發展的熱點,并將導致自動化系統結構與設備的深刻變革。國際上許多實力、有影響的公司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現場總線技術與產品的開發。現場總線設備的工作環境處于過程設備的底層,作為工廠設備級基礎通訊網絡,要求具有協議簡單、容錯能力強、安全性好、成本低的特點 :具有一定的時間確定性和較高的實時性要求,還具有網絡負載穩定,多數為短幀傳送、信息交換頻繁等特點。由于上述特點,從網絡結構到通訊技術,都具有不同上層高速數據通信網的特色。 一般把現場總線系統稱為第五代控制系統,也稱作FCS——。人們一般把50年代前的氣動信號控制系統PCS稱作第一代,把4~20mA等電動模擬信號控制系統稱為第二代,把數字計算機集中式控制系統稱為第三代,而把70年代中期以來的集散式分布控制系統DCS稱作第四代。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作為新一代控制系統,一方面,突破所造成的缺陷;另一方面把DCS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集散系統結構,變成了新型全分布式結構,把控制功能徹底下放到現場。可以說,開放性、分散性與數字通訊是現場總線系統最顯著的特征。
1984年美國Inter公司提出一種計算機分布式控制系統-位總線(BITBUS),它

現場總線技術發展概覽
主要是將低速的面向過程的輸入輸出通道與高速的計算機總線多(MULTIBUS)分離,形成了現場總線的最初概念。80年代中期,美國Rosemount 公司開發了一種可尋址的遠程傳感器(HART)通信協議。采用在4~20mA模擬量疊加了一種頻率信號,用雙絞線實現數字信號傳輸。HART協議已是現場總線的雛形。1985年由Honeywell和Bailey等大公司發起,成立了World FIP制定了FIP協議。1987年,以Siemens,Rosemount,橫河等幾家著名公司為首也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互操作系統協議(ISP)并制定了PROFIBUS協議。后來美國儀器儀表學會也制定了現場總線標準IEC/ISA SP50。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逐漸形成了兩個針鋒相對的互相競爭的現場總線集團:一個是以Siemens、Rosemount,橫河為首的ISP集團;另一個是由Honeywell、Bailey等公司牽頭的WorldFIP集團。1994年,兩大集團宣布合并,融合成現場總線基金會(Fieldbus Foundation)簡稱FF。對于現場總線的技術發展和制定標準,基金委員會取得以下共識:共同制定遵循IEC/ISA SP50協議標準;商定現場總線技術發展階段時間表。
虛擬通信關系
WIA-PA網絡使用虛擬通信關系(VCR)區分
不同用戶應用對象所使用的路徑和通信資源,使網
絡協議對應用完全透明。每個VCR由VCR_ID唯一
標識。每個VCR由源端用戶應用對象標識、目的端
用戶應用對象標識、源端設備地址、目的端設備地
址、VCR類型、VCR作用范圍等屬性表示。

現場總線本來就非常的復雜,能熟悉一種就是大牛了,別說還要熟悉好幾種了,你看看在中國生產和現場總線有關的廠家有幾家?都是代理國外的產品,支持現場總線的設備都是購買別人的芯片,哪有自己開發的。 你這幾個問題都說全了挺難的,因為總線太多了。 支持多主通訊的應該有幾個 比如CAN,DeviceNet,Profibus,EtherNet/IP都應該支持.ControlNet,Lonworks,FF不是特別清楚屬于不屬于 單主的話,應該Modbus是 總線的物理接口還應該有CAN把,EtherNet也不一樣 各自的總線都規定了物理接口,比如Can和DeviceNet都用CAN的物理層IEEE802.3LAN Modbus可以用RS485/RS232等,Profibus可以用RS485,光纖,PA等。
我整理了一下覺得將通信技術融入到現場總線技術有一下幾個優點:
- 有助于工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 首先由于分散在前端的智能設備能執行較為復雜的任務,不再需要單獨的控制器、計算單元等,節省了硬件投資和使用面積
- 由于用戶擁有高度的系統集成自主權,可以通過比較靈活選擇合適的廠家產品;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和準確性也大為提高。這一切都幫助用戶實現了減低安裝、使用、維護的成本,最終達到增加利潤的目的
- 提出了以協議轉換方式系統實現互操作的理論方法。協議轉換可以根據通信協議的異同在不同的通信層次通過協議
級、服務級和混合的方式實現,為互操作實現提供理論和實現基礎。

缺點:
- 無線通信信道開放和易受干擾、易錯的通信特性以及現有的現場總線技術廣泛的應用和人力、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巨大投入,使得工業無線技術還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完全替代現有的有線通信技術
- 工業無線通信與有線現場總線的集成和互連會產生一定的問題,影響自動化系統的正常運行
- 而且現在在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個很成熟的技術來做這個東西的,研究的方向還有待進一步的明確
- 投入的生產周期會很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