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中金屬污染的來源
金屬元素是地殼巖石中的天然組成成分。因此,自然界的水、土壤和空氣中均含有一定量的各種金屬元素。有的地區由于巖層、土壤或地下水中某種金屬元素含量過高,別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在該地區地方病的發生。如某些地區由于碘含量過高,導致當地居民患高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有的地區由于土壤和飲水中含碘過高,引起居民地方性碘中毒;有的地區由于地下水含砷過高,當居民打井取水供飲食用時,導致地方性砷中毒的發牛。
然而,對環境造成嚴重金屬元素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人類的生產活動。采礦、冶煉、使用重金屬的工業生產過程、施用農藥(包括Pb、Hg、cd、As等),以及煤、石油等燃料燃燒(排放出Pb、v、Ni等合屬)等,通過廢水、廢氣、廢渣將金屬元素及其化古物排放入環境,造成全屬污染。可通過氣體檢測監測廢氣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環境中金屬的遷移與轉化
進入環境中的金屬可在環境中發生遷移、濃集與轉化。金屬主要是通過水在環境中遷移轉運,同時也可以通過復雜的食物鏈(網)進行轉移。金屬通過食物鏈在生物界遷移轉運,不僅可從食物鏈的級轉到另一級,而且在此轉運過程中還有逐級濃集放大的作用。
食物鏈是由多種生物種類構成的,根據它們之間的捕食關系可分成不同等級。在食物鏈中往往是:乙種生物捕食甲種生物,丙種捕食乙種,而丁種又捕食丙種等。在這種關系中,物種的壽命和個體的大小,一般是甲‘乙‘丙‘丁而物種的個體數則是甲>乙>內>丁。由于這種食物鏈關系,當金屬被生物吸收入體內而有蓄積時(即吸收量,排泄量),金屬在生物的逐級傳遞過程中使逐漸濃集放大。
在食物鏈中處于起始點位置的是食物生產者,其在金屬濃集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水生藻類,它們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非常迅速,易從水中攝取金屬鹽類,加之藻類沒有排泄器官,使吸收的金屬長期蓄積于體內。陸生植物由土壤中吸收金屬鹽類,再通過水介質運送到葉和果實,水分蒸騰后,金屬可在體內蓄積。從此可見,環境中濃度很低的重金屬,經過食物鏈的逐級轉移濃集,以植物向動物(肉、內臟、蛋、乳等)向人”的方式進入人體,大大提高了人對金屬的接觸量,從而增加了有毒金屬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