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12-19 10:03 來源:亮報
電網作為電力輸送和消納的載體,已成為能源供應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以500千伏交流和±500千伏直流構成的主網架,難以滿足未來遠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電網安全性和經濟性的需要,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才能保障電力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十二五”特高壓建設的起步工程,晉東南特高壓示范工程連接華中、華北能源大通道,擴建工程的價值十分突出。
日前,記者來到特高壓晉東南變電站,采訪特高壓交流擴建工程施工情況。在施工現場,站長楊愛民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擴建工程都太重要了。”
起步工程的示范意義
記者了解到,特高壓始終受到國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視。在國家層面,特高壓建設被寫進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這意味著特高壓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特高壓已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而是與國家經濟建設息息相關。從地方層面看,2011年年初,山西、陜西、新疆等至少6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直接提出發展特高壓的思路;省“兩會”期間,湖南省政協一號文件則直接針對“十二五”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將特高壓線路建設作為重要選擇。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1月6日特高壓擴建工程建設動員大會上,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劉振亞的話或許是答案。他表示:從基本國情出發,只有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實現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才能保障能源可持續供應,促進節能減排,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中能源和電力制約難題,實現能源和電力行業的科學發展。
“十二五”特高壓建設駛入快車道,而特高壓擴建工程作為“十二五”時期建設的第一個特高壓項目,重要性自然倍增。國家電網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鄭寶森說:“此次擴建工程是‘十二五’特高壓電網建設的起步工程,將對特高壓建設運行起重要的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體現在,它將進一步驗證特高壓交流大容量、遠距離輸電的能力。在晉東南站,楊愛民站在一組巨大的變壓器前說,這是新增的一組主變壓器,使擴建后的線路輸送能力增加到500萬千瓦以上。輸送能力提高了一倍,提高了電網配置資源能力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示范作用的另一個表現是,它進一步推動了特高壓技術創新。擴建工程應用了世界首個特高壓串聯補償裝置,豐富并完善了特高壓輸電技術與裝備。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技術專家表示,串補裝置的應用,可顯著提高特高壓工程的輸送能力,增強系統穩定性,改善運行電壓和沿線電壓分布,是確保工程具備500萬千瓦輸電能力的先決條件。
起步工程開個好頭,必將促進其他工程的建設,最終實現由特高壓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能源通道帶來的經濟“福利”
如果將視野從國家層面轉移到區域層面,譬如工程線路沿線的山西、河南、湖北三省,我們會發現,擴建工程,為三省乃至華北、華中帶來很多經濟“福利”。
擴建工程對于山西而言,是其實現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
3月1日,山西省副省長任潤厚冒雪前往晉東南站,考察擴建施工。他說,希望長治市繼續加快電源點規劃和建設,實現煤炭就地轉化,深化煤炭資源整合工作,推進山西正在實施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
煤是山西的主要商品之一。據統計,山西省每年輸出煤炭4億噸以上。如何轉變賣煤模式,實現煤炭資源效益最大化,成為山西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課題。
通過特高壓變輸煤為輸電,則是重要的解決方法。據山西省電力公司相關人員介紹,“十二五”期間,山西省將通過新增特高壓外送線路,使外送電規模比現在增長3倍以上,從而推動山西能源經濟轉型和跨越式發展。“發展特高壓既符合國家能源戰略需要,又符合山西轉型跨越實際,利國利民,意義重大。”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申聯彬說。
特高壓擴建對河南的作用,則在于為中原經濟區的發展提供電力保障。
2010年4月中原經濟區確立后,引發了投資熱潮,對電力也產生新的要求,保障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電力需求引起政府關注。今年9月底,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為中原經濟區提供更可靠的電力支撐。
擴建工程完工后,南陽開關站升級為南陽變電站,這使得特高壓真正在河南“落地”。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實施“外電入豫”,是保障中原經濟區建設電力需求的戰略選擇。
湖北乃至華中區域面臨的是用電緊張形勢,同樣需要特高壓來緩解。
華中電力調控分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冬明春,華中地區電煤缺口超過1500萬噸。在電煤供應短缺的制約下,華中地區用電緊張形勢將進一步加劇。特高壓擴建工程投運后形成的輸電通道,是當地電網度冬的重要“外援”。在特高壓未擴建前,該通道就已經是華中電網電能供應的重要來源。截至今年11月,華北火電送華中超過160億千瓦時,替代運煤530萬噸。可以想象,擴建后的工程將發揮多么巨大的作用。
鏈接
特高壓工程
我國建設特高壓電網已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掌握了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核心技術,成功建設和投運了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在中國實現了超遠距離、超大規模輸電。
晉東南—南陽—荊門
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
2009年1月6日,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代表國際輸變電技術最高水平的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投運后,特高壓系統和設備始終運行平穩,全面驗證了特高壓交流輸電的技術可行性、設備可靠性、系統安全性、設計和施工方案的先進性以及環境的友好性。
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聯接華北和華中電網,北起山西晉東南變電站,經河南南陽開關站,南至湖北荊門變電站,線路全長640千米,兩端變電容量各300萬千伏安。工程擴建后,晉東南、南陽、荊門三站均裝設兩組容量300萬千瓦的特高壓主變,線路裝設40%的串聯補償,具備了輸送500萬千瓦電力的能力。
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是我國發展特高壓輸電的起步工程,也是我國電網發展方式轉變的標志性工程。
向家壩—上海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
2010年7月8日,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投入運行,這是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電壓等級最高的直流輸電工程。該工程由我國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和自主建設,是我國能源領域取得的世界級創新成果,代表了當今世界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了直流輸電電壓和電流的雙提升、輸電容量和送電距離的雙突破,它的成功建設和投入運行,標志著國家電網全面進入特高壓交直流電網混合運行時代。
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于2007年4月26日通過國家核準,起于四川宜賓復龍換流站,止于上海奉賢換流站,途經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上海等8省市,4次跨越長江。線路全長1907千米。工程額定電壓±800千伏,輸送能力達700萬千瓦級。工程投運后,每年可向上海輸送32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最大輸送功率約占上海高峰負荷的三分之一,可節省原煤1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超過30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