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12-08 09:43 來源:國家電網報
風機并網檢測是風電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與風機制造、風電并網等相比,人們依然知之甚少。12月1日,記者來到中國電科院,試圖揭開風機檢測的真實面紗。
河北承德御道口風電場四、五期工程施工現場。
秦世耀眼眶紅腫起來,淚水開始打轉。他摘下眼鏡,緊咬嘴唇,捂著眼睛,久久不再言語。長達一分鐘的沉默。他感覺壓力巨大,也感覺委屈。
壓力來自他所在團隊的重大責任,委屈來自外界對他所在團隊工作的不理解。秦世耀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這幾年時間,他一直忙于風電機組檢測能力的建設。但令人奇怪的是,即便國家能源局強制要求必須進行風機檢測,媒體關于他們工作的介紹仍寥寥無幾。
12月1日,記者來到中國電科院,試圖揭開風電產業的重要環節——風機檢測工作的真實面紗。
檢測資質確定:國際互認為基礎,國家能源局授予
2010年下半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通知,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所有并網風電機組必須通過低電壓穿越等功能的檢測。風機并網檢測由此登上我國歷史舞臺,而誰具有檢測資質就成為業界關心的問題。
據了解,風機檢測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對風機性能的型式試驗,針對的是風機本體質量;二是并網檢測,針對風機是否“電網友好”。具備前一項檢測資質的目前有2~3家,具備后一項檢測資質的,則只有一家。
“由國家能源局授予的、具備并網檢測能力的只有一家,就是由中國電科院建設和運維的國家風電技術與檢測研究中心。”秦世耀說。
據記者了解,最初國家能源局選擇了多個機構,試點建設風電檢測能力。但最終中國電科院在建立型式試驗檢測能力的基礎上,完成了風電并網檢測能力的建設,同時全部試驗內容通過了實驗室認可資質和計量認證資質。
中國電科院是我國第一家獲得實驗室認可資質的風電檢測機構。為確保檢測能力真正達到國際互認要求,中國電科院邀請國外知名風電測試機構參與測試結果的比對,確保實驗能力滿足要求。
通過實驗室認可后,中國電科院又按照我國實驗室資質認定的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質量體系,并獲得計量認證資質。
為配合國家風電檢測能力的建立,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電科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累計投入超過4億元,建立了完善的移動檢測能力,并在河北省張北縣建立了我國首個國家級風電試驗基地。在人員配置方面,關鍵崗位的人員全部都是碩士以上學歷。“也只有如此地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才能保證檢測中心順利建立起來。”秦世耀表示。
排隊現象緣由:多方面原因導致
11月下旬,記者先后與7家國內外風機制造企業聯系,希望采訪有關風機并網檢測事宜。但7家企業無一例外婉拒了采訪要求。
在風機制造商“說不得”的背后,是一大批風機設備排隊等待并網檢測的現實。正是這一點,讓中國電科院的檢測團隊承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壓力和委屈。
某風電場業主透露,他們現在“對檢測報告十分看重,只有風機企業提供了檢測報告,才能在風電場中安裝”。這也就意味著,風機廠商只有盡快拿到檢測報告,才能將產品轉化為利潤。風機制造商自然不愿意花時間排隊等待檢測。
但是,根據記者調查,風機檢測排隊現象的出現,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而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個原因是我國風機制造商太多,而且型號配置太過靈活,導致排隊現象出現。資料顯示,中國電科院風電并網研究檢測中心的檢測能力已經夠強:它擁有7套移動式設備,一套固定式設備,其中固定式設備可同時給30臺風機完成檢測。在截至目前的不到1年時間內,該檢測中心已完成50余項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比國際上其他檢測機構的檢測總和還要多。但即使這樣仍然不能滿足需要。
“第一個原因是直接原因。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風機檢測能力的建設滯后于風電產業的發展。”秦世耀說。據了解,有關專家早在2006年就提出風機檢測能力建設,但在風電機組供不應求的年份,這些聲音顯得十分無力。
“2008年一年,我們只接到一個檢測合同。可見當時行業對檢測的認識是怎樣的程度。”秦世耀感嘆說。
不重視導致風機產品技術掌握能力不足。據秦世耀介紹,低電壓穿越試驗開展的初期,平均一臺風機通過檢測需要長達4個月時間,部分制造商由于技術完全依賴國外,通過檢測的時間更是達到10個月。不過,隨著風電制造商對技術掌握程度的不斷加強,目前最快紀錄重慶海裝風電公司僅用6天時間,就完成設備調試和所有工況的試驗內容,上海電氣正式測試時,僅用7個小時就完成了所有測試內容。
第三個原因則是,風機檢測理論上耗時就比較長。進行風機檢測需要在機組滿出力的時候,這就必須等待合適的風況。
檢測人員工作:已達承受極限
事實上,為了減少風機排隊時間,檢測中心的技術人員已經超負荷工作,工作強度達到了身體承受極限。
據秦世耀介紹,自今年春節至今,技術人員已連續工作250天,沒有五一,沒有十一。每天工作到凌晨4點,睡覺到中午12點,然后繼續工作到第二天凌晨4點。
今年9月,一位技術人員長了瘡,需要手術。他沒有打麻藥,為的是做完手術后可以立刻回到檢測現場。最終,在檢測中心領導的強制要求下,他回到家里休息了兩天。而另一位技術人員在檢測過程中,爬到風機塔筒處的平臺后直接暈了過去,幾個小時后自己醒過來,又繼續完成工作。后來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他的很多身體健康指標都已經處于下限。這意味著再繼續勞累,身體很可能垮掉。
如果取得資質的檢測機構不止一家,排隊現象、員工的辛苦現象是否會得到改善?秦世耀認為,應該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但風電檢測的技術能力建設以及經驗積累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另一方面,隨著風電制造商對技術掌握程度的不斷提高,再過半年,風機排隊現象就會逐漸緩解。
“如果我們檢測的只是現在即時生產的新風機,那么憑借現在的檢測能力已經足夠了。事實上,現在排隊的主要是存量產品,也就是從以前一直到現在所累積的風機。”秦世耀說。所有的存量要在這一個時間點上進行檢測,這就是檢測中心面對的現實。而到了明年下半年,存量風機都檢測完,他們的工作就輕松了。
“我們現在也在幫助各個省電科院建設風電檢測能力,但這同樣不是馬上可以完成的。”秦世耀無奈地說,“現在,我們只有咬住牙硬扛,扛過這半年就好了。”
提高效率方式:要從根本上糾正錯位的功能
在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檢測中心還承擔了一個本不應由他們承擔的任務——為設備制造商提供研發試驗平臺。
一般意義上,檢測就是一錘子買賣。有企業提交檢測申請,那么檢測機構只要判斷“過”或者“不過”就可以了。但是在風機并網檢測上并非如此。
目前,風機并網檢測之所以需要這么久的時間,是因為制造商利用了檢測中心提供的試驗手段和測試設備,對其產品進行二次研發,以確保產品通過檢測。
譬如,一個風機產品第一次沒有通過檢測,那么風機制造商會根據檢測結果,進行調整,直至最后通過檢測。在這一過程中,檢測中心實質上成為了風機制造商的“外部研發中心”。
從積極意義上看,檢測中心幫助整個行業提高了技術研發水平。目前,風電并網檢測的通過時間就在變得越來越短,“估計到明年上半年,低電壓穿越就將不再是技術門檻”。從消極意義上看,這表明在行業內,檢測的功能定位已經錯位了。
“理想的情況是這樣:廠商購置適當的試驗設備,利用試驗設備提前判斷自身產品的性能,同時作為企業研發產品的手段。檢測中心在確保廠家自身設備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廠商自己的設備為其產品做檢測。”秦世耀表示。
無論如何,風電行業在檢測這一環節的歷史欠賬,正被逐漸還清。秦世耀說,大家的目的是促進行業發展,雖然現在有陣痛,但總會熬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