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12-01 15:58 來源:電氣中國雜志
如何不再步傳統制造業的后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正視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經濟性、可持續性,或將成為政府、行業、企業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要命題。
近日, 全球性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最新報告稱,為了滿足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正投入巨資加快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該報告指出,早在兩年前,中國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麥肯錫同時預測今后20年中國還將繼續保持這一領先地位。
不過,在中國新能源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卻始終伴隨著不夠和諧的聲音。這一次,這個一度被寄予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引擎厚望的新興產業和污染扯上了關系。
新能源帶來的“新污染”
新能源企業被指污染,后果很嚴重。根據媒體報道,因為對中國生產基地污染問題沒有及時披露等原因,晶科能源這家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光伏企業,已被部分投資者起訴。
事情還要從1個月前說起。9月15日,在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紅曉村,多達 500名群眾集聚在晶科能源公司門前就環境污染問題討要說法。因為就在不久之前,該公司廢棄物中的化學物質排放到公司后面的小河里,導致河水氟離子超標了10倍,輿論壓力之下,該公司宣布停產。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晶科能源可謂是光伏產業界的“黑馬”,僅5年,公司就已成長為國內名列前茅的太陽能下游產品生產商,主要生產太陽能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并于去年5月登陸美國紐交所。2011年第二季度,其營業收入為3.5億美元,旗下有兩個生產基地,分別位于江西上饒和浙江海寧。
據晶科能源內部人士介紹,晶科能源在海寧有兩個工廠,除了出事的工廠,還有一個新的廠區準備進行擴產。而位于海寧袁花鎮紅曉村的工廠主要生產電池片,也有少量組件,并不涉及硅片的生產。
事后,該公司負責人就污染事件出面道歉并公布應對措施。經初步核查,導致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晶科能源對含氟固體廢料的堆放不當,致使該固體廢料在被暴雨襲擊后經雨水管線排放至附近小河。
然而早在今年4月,海寧市環保部門就已發現晶科能源 “雨污分流不徹底”,導致部分污水進入雨水管道,而對該公司發出警告。此外,晶科能源還時常在夜間排放偏白和偏黃的廢氣,有強烈的臭味,環保部門已經接到村民數次關于廢氣排放的投訴。
目前環保部門已責成該企業按環保要求擴建規范的固體廢棄物堆放場所,對涉及污染的電池生產線進行停產,對廢氣治理設施進行改造提升,并開出了47萬元的罰單。在此同時,晶科能源因“污染門”事件股價當日下跌28%,市值一天蒸發高達6040萬美元。
就在記者截稿日之前,晶科能源涉及污染的海寧工廠已恢復生產,然而圍繞新能源產業是否將帶來“新污染”的爭論卻剛剛開始。
其實,近年來企業披著新能源的“綠色”外衣卻導致環境污染的事絕不僅此一例。“很多小規模光伏企業為了節約成本,生產的廢水甚至直接外排,鮮少采用先進工藝及設備對污染物進行處理,部分生產線甚至未履行環評審批、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手續。”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應該糾正一個概念,新能源產業轉化成的能源的確是綠色的,但是在轉換的過程中,其設備制造、原材料提煉等過程絕不會是零污染的,應該全面的看待這一問題。”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張娜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業內專家看來,新能源即使終端使用是清潔的,新能源企業未必就無污染。特別是那些頂著新能源的光環卻與清潔、環保的形象背道而馳,甚至是以污染環境為最終結果的項目更需要提高警惕。
重新審視新能源污染
也許,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是時候應該重新審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根據上述麥肯錫的報告預測,今后20年,中國或將占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23%。在此期間,中國將占到全球新增水電發電容量的32%、風力發電容量的26%和核電發電容量的47%。
2010~2030年,中國平均每年將投入1300億美元建造110萬兆瓦電力的新電廠,相當于全球新增發電裝機容量的32%。在全球每年4900億美元總投資中,中國占到27%。在新增發電能力中,將近一半即47萬兆瓦的電力為風力、水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此大規模的投入,除了得到綠色能源、全球市場占有率的華麗數據,我們還有可能得到什么?
盡管業界認為此次晶科能源污染事件多半和其管理疏忽有關,但光伏電池將帶來的環境污染卻不是一個新話題,而清潔能源背后將帶來的環境代價也正在引起大眾的關注。
眾所周知,太陽能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但應用最廣、作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多晶硅生產卻屢遭污染質疑。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撰文稱,目前國內生產光伏產品的主要材料為多晶硅,而多晶硅的生產技術為“改良西門子法”,這一工藝會形成大量四氯化硅等氯硅烷副產物和氯化氫。如果回收工藝不成熟,四氯化硅、氯化氫、氯氣等有害物質極有可能外溢。由于我國光伏企業引進的多是國外的落后設備和技術,做不到閉環式生產,加上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對工藝掐頭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處理等環節,就造成了對環境的損害。這些在國外被認為沒有污染的光伏企業,就這樣成了高污染企業。
據了解,在多晶硅生產過程中,金屬硅先要轉化成三氯氫硅,這個過程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三氯氫硅轉化為多晶硅,其余部分進入尾氣,“危險物質”四氯化硅隨之產生。“在生產多晶硅時,會產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氫,這是兩種高污染有毒液體,且其再利用的成本昂貴,目前有一半的中國企業因為經濟問題而未裝設或未完全安裝相關的回收設備。再加上多晶硅電池的先進生產技術被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壟斷,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方面還存在嚴重缺陷,這些都導致我國多晶硅行業污染控制水平較低。”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因政策、電價等多重問題仍處于“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狀況。截至2010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50%,已經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光伏產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約占90%。
“把污染留在中國、把新能源產品帶到國外,留給中國的或許是看得見的GDP和看不見的環境成本。”業界專家不禁擔憂。
不僅如此,除了太陽能光伏之外,其他新能源也或多或少存在環保問題。
在水電領域,有不少專家認為,為達到2020年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比15%的目標,發展水電對中國來說仍是必須的選擇。然而,水電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業界尚無明確定論。早在去年12月,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凌江就表示,“水電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火電造成的污染更嚴重。”但水利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隨后發表文章批評這樣的指控“沒有新意”,“不過是重復一些偽環保污蔑水電的謊言”,兩方分歧可見一斑。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會后的公告顯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這或將意味著未來,國家在審核水電發展方面將更加謹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而在風電領域,在風力發電過程中,風電葉片轉動時會有低頻噪音污染,除了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外,還會對空氣氣流有干擾,影響鳥類的安全飛行。目前還有部分專家開始關注風電對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影響,例如風電場周圍的植被和氣候變化,甚至在風能被巨量截留后,會不會潛存著“蝴蝶效應”等等,這些疑問都有待進一步證實。
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地球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然界的能量中存在一定的場,而當人們利用不同的能源轉變產生新能源時,也將產生新的場,比如風力發電周邊將產生一定的磁場。但這個過程中是否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確切的論證。
在此同時,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所帶來的核電安全問題也讓世界各國重新開始審視核電的應用。而生物質能發電作為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的一種發電方式,在秸稈直接燃燒的直燃式發電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及細小顆粒物質等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排放到空氣中,都會造成大氣污染。
除了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新能源之外,一些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也在加速發展中。只是,在這片“蔚藍”市場上空,也同樣存在著污染的陰霾。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兩個有關環保的重大問題也擺在新能源汽車面前:一是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能源、電力部門還沒有發言,如果一直通過大量建設燃煤、燃油發電站來提供電力,會造成新的污染問題,那么,新能源汽車是否低碳環保尚待定論。二是目前作為新能源汽車主要動力源的鉛酸電池,在生產過程中會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廢舊電池自身也是重要污染源。而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報廢尚無國家標準,廢舊電池的處理問題亟須引起行業的關注。
電動汽車產業的炙手可熱也帶動鉛酸電池產業的加速發展。但在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看來,新能源電池應該是綠色無污染、少重金屬的,而目前電動汽車采用的鉛酸電池根本算不上新能源,甚至是過時的老能源。
有報道稱,一個小小的鈕扣電池就能污染大約60萬升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一節1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周邊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農業利用價值。
2009年9月,福建龍巖上杭縣百余少兒血鉛含量超標;2010年10月,超威電池鉛污染事件;江蘇大豐51名兒童血鉛污染,地方環保部門均已認定,污染源來自當地鉛酸電池生產企業,頻頻發生的血鉛超標事件引起的鉛酸蓄電池產業的整改也恰在此時拉開了序幕。
“大眾必須有一點新認識:新能源也有可能導致新污染。”廣東省高科技產業商會秘書長王理宗告訴記者,任何一種新能源,只要其加工過程是污染的,也不能稱之為“清潔能源”。同樣,標榜環保的新能源產品,在其加工過程中也未必全部符合環保要求。這意味著,企業高層在發展新能源產業,同樣需要保留一份質疑與警惕之心,做到企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和諧兩手抓。
環保指標納入政府職能
數據顯示,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為1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為1300萬千瓦;到2020年,風電規劃裝機1.5億千瓦,太陽能3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也將達到3000萬千瓦。此外,按照“十二五”能源規劃綱要公布的數據,“十二五”非化石能源消費量為4.7億噸標煤,比2010年增長81%,其中,除水電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費量為1.9億噸標煤,比2010年增長280%。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是未來能源發展的趨勢,不可因噎廢食,但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問題的確不容忽視,政府、行業、企業都應該用整個生命周期內帶來的能效改善作為產業發展的判斷標準。”張娜告訴記者。
分析人士指出, 新能源產業出現污染問題除了由于設備制造、生產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因素之外,也不失人為因素。一方面是一些地方政府急于上政績,對新上的項目缺少有效監管,環境監測走過場。另一方面是,不少所謂的新能源項目本來就名不副實,不少是東部沿海無法生存的污染企業,搞點噱頭,扯上點新能源的概念,利用相對落后地方急于招商的心理,套個“馬甲”在內地上馬。
孟憲淦也表示,對于新能源行業產生的污染,采取措施是完全可以解決和控制的,“污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而政府的監管又可能存在缺位。”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李勝茂認為,政府部門應采取疏堵結合的措施,保障這些清潔能源產業真正做到清潔生產。一方面,政府部門在針對新能源企業進行招商引資時,就要堅決避免將降低企業環保治理水平作為優惠政策給予相關企業,從源頭上堵住新能源企業的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新能源企業日常生產活動中環保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并制訂出詳細的違規處罰措施,防止企業偷排“三廢”。
針對目前這一現狀,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清曉建議,應改變地方政府的業績考核機制,將環保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對于地方政府來講,不僅僅要追求經濟指標增長最大化,還必須保證當地環境能夠可持續發展。另外,還應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不單指處罰金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以罰代治理”的監管模式,否則,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景就永遠是一座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