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10-14 10:26 來源:科學時報
與大型國企相比,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一直如履薄冰、舉步維艱,這從“非公經濟36條”落實之難、見效之慢可見一斑。種種問題背后看似都有其現實原因,實則是中國30年經濟體制改革對非公經濟的忽視,使其不得不面臨再一次的破冰之旅。
有報道稱近期國家決策層或將召開會議,有望組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國家級管理機制與架構,將為占中國經濟重要份額的非公經濟注入能量、舒展筋骨。為此,本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關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創新等事關業界長遠發展的緊迫命題。
美國制造業部分環節陸續遷出中國,前7個月我國對美出口持續低迷,加工貿易比重下降,出口制造企業訂單流失——今年,制造業領域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加劇了外界對于該行業的擔憂。更有甚者,美國生產的筷子開始出口中國,這一個案傳出令人不安的信息:美國正從低端和高端同時向“中國制造”發難。
美國制造業重調其亞洲布局以及中國國內自身的產業轉移,助推“中國制造”加快醞釀一場轉型升級的暴風雨。但對不少國內企業來說,長久形成的對于傳統制造業的心理依賴,似乎并不容易戒除。
流失的不僅是訂單
“都說工人給老板打工,我現在是給工人打工。”陳開枝說。陳是佛山市開信光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每當他出現在工廠,這樣的念頭總會不受控制地跳出來,“別發不起工資、別沒訂單”。
情況也許并沒有那么糟糕,特別是對于這家有20多年的光機電領域技術積累、產品全部出口歐美國家的企業來說。開信光電主營天文望遠鏡、瞄準鏡以及LED探射燈。LED產品為公司近年轉型的產物。
受金融風暴的影響,2009~2010年,公司訂單減少近80%。“兩個主要的美國客戶破產了。”陳開枝無奈地說。破產原因是美國經濟不振導致消費者購買意愿減少,同時銀行惜貸。今年,公司訂單量雖有所回升,僅堪比正常年景而已。
事實上,迄今金融危機的余波仍在制造業延續。
在造船行業,今年航運市場再度萎縮,中國船企獲得的訂單份額整體較差。許多高端船型價格及技術要求高,中國船企拿不到,被韓國人搶去不少訂單。
普通船型的訂單同樣也不樂觀。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韓光分析:“現在制造業對低碳、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但在油耗、排放指標等方面,中國企業設計的船型與日、韓船型相比普遍存在差距。”
商務部今年一季度數據分析顯示,今年中國進出口形勢依然復雜,原材料價格、職工工資持續大幅上漲等因素將不同程度擠占企業利潤,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數據顯示,1~7月我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下降。但商務部不支持媒體關于“大批出口型企業倒閉”的說法。
然而,外部環境的確變得日益嚴峻,人民幣升值和國內成本上升,不斷削弱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為生存而戰,這種悲壯的情況已在制造業發生。
“我認識的人對搞企業越來越沒信心,他們希望能收(被收購)就收,能賣就賣。”陳開枝說,在他周圍有這么一股情緒。
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武文生表示,由于國內制造業對當前的經濟泡沫化傾向日益不安的感覺,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企業逃離實體經濟。
轉型的代價
經歷“N連跳”之后的富士康不堪壓力,決定逐步用機器人取代工人。這讓它暫離了“血汗工廠”的詬病,有媒體稱之為制造業“帶血”轉型。
陳開枝最近有些失落。美國客戶動員他去越南合資建廠,他權衡再三還是放棄了。企業轉型,他更希望在國內想辦法,因為中國市場也是國際市場。最終,他把部分零件制造業務轉向西部。
在訂單銳減的去年,陳開枝曾想做國內市場。但現實很殘酷,幾乎所有的員工都不習慣從外貿轉做內銷。產品內銷,首先涉及螺紋標準的英制(歐美)與公制(中國)的轉換,僅此就要對工藝裝備、檢測設備、包裝設計等進行徹底變更,需要不菲的投入。陳開枝就此打住。
化肥行業近年來受進口沖擊和假貨的影響,產業整合的呼聲越來越高。“目前復合肥行業正進入一個高成本、高價位的時期,行業形勢不容樂觀,產業整合勢在必行。”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金正大主要從事復(混)合肥、緩控釋肥等肥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與一般化肥不同,復合肥屬于對肥料的二次加工,其上游原材料如氮、磷、鉀等單質肥料占生產成本的80%以上。目前金正大的原材料主要依賴于外購,已成擴產最大瓶頸。
為此,金正大南下貴州斥資59.6億元開發磷礦資源,又與河南郵政共同投資建設肥料生產基地,推廣新型專用肥料。
前者意在控制上游資源,降低運輸成本;后者用于完善銷售終端。“我們希望通過控制產業鏈實現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上述企業負責人稱。
“現在制造業的外部環境并不好,這里的一些企業主靠出租廠房賺取租金,或者投資其他短期能盈利的項目,對企業自身的投入反而越來越少。”杭州西湖不銹鋼廚房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袁紅翔介紹說。
袁的企業年產值200萬元左右,規模不大卻發展平穩。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去年公司經營接近零利潤。他擔心,雖然廚房設備行業對一般市場波動反應不太敏銳,但由于進入企業增多,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惡性競爭在所難免。轉型之憂在行業內相當普遍。
對中國造船業而言,金融危機時期是一次難得的轉型升級的機會。當時國際航運市場萎縮,新船訂單減少。國內造船企業本可以借機苦練內功,研發高端產品。但不少企業忙著搶訂單,抓緊開工掙錢。
韓光說:“如果當時國家再多鼓勵一點,企業再多努力一點,也許就抓住了一次難得的轉型升級的機會。現在,造船業發展很被動。”
對勞動力的“恐慌”
受人民幣匯率、人工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制造”的優勢正在減弱。在成本控制方面,民企做得差強人意,國企做得還不夠。
一般而言,企業通過改進制造工藝、使用新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但對于勞動力成本的控制,有時候并不能“隨心所欲”。況且,通過創新獲得的機會遠比單純降低勞動力成本創造的機會要多得多。
長期與制造業企業接觸,武文生發現,有兩種企業會覺得轉型困難:一種是拿不到資源,無力轉型;另一種是到手的資源太多,在風險管理、成本控制、項目駕馭等方面駕馭能力不足,難以轉型。
關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風險與規避措施的姜麗勇,在其最近服務的一家國內紡織企業在越南投資建廠的案例中發現,國內企業對于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因素過于緊張,而對于(投資)目標國家的市場環境則缺乏充分的認識。姜是高朋律師事務所律師。
“雖然越南(與中國相比)有更廉價的勞動力,但同時也有更糟糕的基礎設施和金融配套。”姜麗勇說,關鍵還是在于中小企業投資需要更加理性化。
“我們的企業已習慣國家經濟快速增長的大環境,但對未來經濟增速放緩、成本上升、環境改變等發展趨勢認識不足,也不愿面對這樣的事實。”武文生說。
然而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勞動力成本上升并不可怕,他們更擔心員工的技能不足、生產效率降低以及對企業缺乏認同。
轉型升級涉及技術、人才和市場等因素。面對市場風險,許多企業對一般工人采取“自然減員”的辦法,對人員來去不太在意。但如果技術人員走了,而企業老板又不掌握技術,那企業就會很尷尬,甚至“死得很快”。
“許多人抱著‘賭’的心態,想轉到一些投資回報高的項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制造企業老板說。
武文生指出,投資房地產項目、進入資本市場等短期逐利行為,不僅不能充實壯大實體經濟,反而會導致產業空心化。“掙快錢的項目畢竟不像實體經濟能創造持久的社會價值。”他說。
“外部環境的嚴峻對單個制造業企業的影響未必很大,但對產業界人心的影響很大,這增加了大家‘賭’的心態。”陳開枝強調,不能讓“賭”的心態傳遞到整個產業。
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其難度對中小企業尤甚,其中政府支持能否真正到位,就如同企業是否由一個真正擁有企業家精神的老板掌舵一樣,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