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9-07 10:49 來源: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
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轉變發展方式、搶占世界經濟戰略制高點的重大戰略部署。作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的中國國電集團,在這方面勇擔責任,積極作為。
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電力工業轉方式的必然選擇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對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帶動作用,而且是電力工業轉方式、調結構的現實選擇。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支點。當今世界,科技進步與創新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首要因素,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制高點,就是爭奪未來發展的主動權。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努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創新驅動的軌道。國有發電企業應抓住國際產業調整轉移和國內生產要素優化重組的時機,著眼于突破一批能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輻射帶動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集群,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切實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作用。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動能源變革的必然要求。隨著能源需求總量的不斷增加,全球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凸顯,世界主要國家加快發展以綠色、智能、可持續為特征的新能源,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我國明確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2015年達到11.4%。“十二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國有發電企業應順應能源變革和低碳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趨勢,大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能源發展方式轉變,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電企業實現健康發展的現實選擇。當前,受內外部環境影響,國有發電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火電板塊虧損面不斷擴大,以單一發電為主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就是這一挑戰的集中反映。但困難中孕育著機遇,在市場需求和體制創新推動下,我國電力工業進入了加快調整升級的歷史時期,裝備水平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實際上,在新能源發電、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大型電站自動控制系統等領域,我國已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說,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中國與發達國家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具備了趕超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與條件。只要我們抓住發展先機,吸引、集聚、整合創新資源,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領企業走出經營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流電力集團
近年來,中國國電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部署,以建設一流綜合性電力集團為目標,積極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實現了企業轉型與經營增效。2010年,被命名為國家創新型企業。
堅持戰略引領與統籌規劃相結合,掌握可持續發展主動權。中國國電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通過推廣清潔煤發電和節能環保技術,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核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積極培育以新能源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不斷優化電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近年來,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年均增長48%,占總裝機的20.2%。中國國電以建設創新型企業為動力,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優化管理結構,充分發揮綜合業績考核和總經理獎勵基金的激勵導向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科技創新傾斜。依據總體發展戰略,明確了中長期發展方向和“十二五”期間重點任務,著力建成了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向最有基礎和條件的領域。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413億元,占公司投資總額的47%。
堅持掌握核心技術與提高系統集成能力相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國電堅持自主創新驅動戰略,緊緊扭住四個環節,切實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是自主研發關鍵核心技術。依托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實現了自主生產制造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設備、電站節能環保等裝備,國產化率達到100%。二是超前部署前沿技術研究。積極研發新型超臨界機組、大容量風電裝備技術、儲能技術等一批前沿技術,推動企業由生產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三是注重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建成了節能環保和新能源領域設計、制造、服務、生產、經營等完整的業務鏈,突破了單項技術創新的局限性,實現了綜合效益最大化。四是不斷創新電廠運行方式和經營模式。在火電廠率先施行配煤摻燒,在保證運行安全的前提下摻燒經濟煤種,2009年以來已摻燒經濟煤種6800萬噸,降低燃料成本50億元。
堅持培育產業集群和打造特色品牌相結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規模效益與產品品牌。近年來,中國國電充分發揮高科技人才、技術和資金優勢,推動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率先發展。一是大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依托發電主業,充分發揮新能源和高科技企業的特色優勢,優先給予人才、技術、資金保障,形成了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化四大行業領先的新興產業集群。二是實現產業鏈有序銜接。風電開發與風機制造協同推進,建成世界首個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風機制造產業已形成上下游產業同步配套能力,年制造能力達2000臺以上。太陽能產業采取垂直一體化發展模式,在寧夏、西藏、青海等地共投產光伏電站2.2萬千瓦,在新疆吐魯番建成國內首個槽式太陽能聚熱發電項目。三是打造特色品牌。重點推廣節能環保和清潔發電技術,培育出了以等離子點火技術為特色的龍源技術、以風機制造為特色的聯合動力、以電站自動化控制技術為特色的國電智深等高新技術品牌企業。
堅持研發體系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相結合,構建產研結合新模式。借鑒國際著名研發機構經驗,中國國電確立了“集團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形成了以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為龍頭的科技研發體系。研究院作為技術交流合作、高層次人才引進、優勢資源整合的統一平臺,為企業提供科技研發的軟硬件條件。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主要負責課題立項、科研經費投入、項目推廣應用,與研究院共享科研成果。在搭建研發平臺的同時,精心編制了“十百千”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形成了結構合理的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目前,企業擁有研發人員2000余人,工程技術人員18000人。為了使創新人才用得上、留得住,夯實了制度基礎。一方面,加大科技進步考評力度,將自主創新目標列入高科技企業年度經營目標責任書,將其作為發電企業星級考評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明確了科技人員按科技要素參與分配的政策導向,選擇技術和知識密集型單位作試點,實施分紅權、技術入股、股權等激勵方式,充分激發科技人才的聰明才智與創造精神。
目前,中國國電以等離子點火裝置、風機、太陽能電池組件、脫硫工程及產品為代表的新能源產品已經進入國際市場,節能環保技術及產品境外項目總額達4.63億美元。擴大了工程承包和工程服務輸出,搶占新能源產業國際分工鏈條中的高端環節,已實現了從技術應用型向技術輸出型的歷史性跨越。
三、以自主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十二五”期間,中國國電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著力點,重點突破6兆瓦及以上大容量海上風機、富氧燃燒、煤分級利用等重大科研項目,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年均增長30%,打造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
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要以成立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為契機,健全集團公司科技決策管理體系,加強總部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科技與綜合產業部門要充分發揮牽頭抓總和參謀助手的作用,跟蹤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形成抓科技、促創新、轉方式的強大合力。科研院所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有限的科技資源進行重點突破,盡快掌握一批支撐新能源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形成集團公司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科技企業要積極完善技術引進、產品研發、成果轉化、投入保障、人才培養等技術創新應用體系,推動科技和產業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使科研成果在最短時間內轉化為產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集團總部設立科技創新基金,確保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長。到2015年,全系統科技研發投入要達到2010年底的2.8倍,年均增長56%。要通過上市融資、銀行信貸、引入社會創新風險基金等多種形式,積極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努力構建以企業投入為主體、各類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確保科技創新所需資金的充足供應。
全面強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抓住國家實施“千人計劃”的機遇,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國家和集團公司重大科研項目、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及重點高科技企業為載體,培養一批本土化的技術帶頭人。要充分認識價值導向對人才成長的深刻影響,積極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用,引導科技人員樹立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培養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和鍥而不舍的毅力,積極投身于電力科技創新事業。
努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大力構建制度公平、機會均等、環境寬松、激勵有效的創新環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激發全員創新活力。要大力弘揚“尊重個性、發揮特長、激勵探索、提倡冒尖、鼓勵合作、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切實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良好氛圍,促進科技人才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引導干部員工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努力開創人人關心科技進步、人人參與技術創新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