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7-12 09:2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6月29日,剛剛出梅的上海天氣晴朗,藍天白云之下總長約31公里的東海大橋幾乎能盡收眼底。
從去年7月開始,這座橋上迎來了另外一些過客:他們通常乘坐旅行巴士,從上海出發,行至小洋山隧道處掉頭,反向駛回上海。此行只為一睹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這里安裝有34臺華銳風電的3兆瓦風機。
據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周亞介紹,東海大橋風電場自去年并網,已累計發電2億度。而因為風電場的運行數據并不對外公開,針對此項目真實發電量的質疑聲不絕于耳。
不過,該項目仍被相關部門視為臉面。根據BTM咨詢公司的數據,2010年底,中國以13.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列例全球第七,其中東海大橋風電場10萬千瓦的裝機量功不可沒。
此項目同樣沒少為華銳風電贏來鮮花和掌聲。從全球來看,盡管西門子和維斯塔斯所生產的海上風機仍占據著91%的市場,但在去年,華銳風電也成為唯一一家躋身海上風機供應商前八強的中國企業。
多少是憑著這樣的知名度,兩個月前,華銳風電與希臘國有電力公司(S.A. PPC)宣布簽署一項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希臘建設風電場并成立風機部門。該份聲明稱,雙方合作可能包括,建立裝機容量200-300兆瓦的風電場以及一個海上風電場。
業內人士表示,實際上,以往中國設備企業出口設備,基本上都是自己帶錢去發展,很少聽說哪家是因為品質優秀而獲得訂單。而因為海上風電成本較高,考慮到西門子、維斯塔斯等企業在歐洲市場上的價格壟斷,一些國外的開發商至少希望引入中國的企業來打破這樣的僵局。
“我們的6兆瓦海上風機預計年底下線,明年上半年樣機并網運行,但是現在已經有英國和挪威的開發商,邀請我們之后在他們國家建樣機。”金風科技公共事務總監姚雨表示。
對于在過去一年陸上風機出口并不算順利的中國風電企業來說,海上風電可能是一個逆轉頹勢的機會。
“中國海上風電真正要發展,至少要到2013年左右;大規模的裝機,也要等到2016年開始。”BTM咨詢公司高級顧問趙峰判斷,“但海上風電發展起來也是遲早的事,想要搶占這塊市場的企業都開始積極備戰了。”
22億美元砸錢換歐洲市場
據RECHARGENEWS 7月1日報道,歐洲風電開發商Mainstream Renewable Power與華銳風電簽訂框架供貨協議,前者將在愛爾蘭建設1GW的風電場,由華銳風電提供項目所需風機。
“項目初期風機將從中國運輸過來,但華銳也暗示,如果愛爾蘭政府決心大力發展新能源,華銳將在該國建設設備廠。”RECHARGENEWS專欄作者Karl-Erik Stromsta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總投資22億美元,部分項目融資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
“國內風機企業在國外獲得的訂單基本上都是錢砸出來的。”一名來自北京設備企業銷售經理解釋。這種方式通常是國內銀行給設備企業融資額度,以賣方信貸方式做成項目。
實際上,去年9月國開行已與華銳簽訂協議,前者將為后者提供總額為65億美元的融資合作額度,以中長期融資支持風電龍頭企業邁向國際化。之前,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也與華銳有協議,將為后者提供1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意向性融資額度。
然而,盡管手中有錢,華銳的國際化之路仍非順風順水。
據了解,華銳已經相繼在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巴西等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去年華銳風電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也曾表示,未來5年海外市場的營業額要超過公司總收入的30%,力爭達到50%,業內雖然一直盛傳華銳在美國市場有所收獲,但都未獲得華銳方面的回應。在今年4月之前,未有任何出口風機的確鑿消息。
“美國是一塊試水地,華銳也確實去了,但國外好的技術都會去搶占美國市場,而包括華銳在內的許多中國公司的技術都是買的別人的執照,你拿什么去跟別人拼?”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他同時透露,一些美國企業認為在進入中國陸上風電市場時吃過虧,所以“現在他們說歡迎中國企業來美國,但是如果中國企業的運營數據不透明,就不會輕易讓其進入。”
中國累計裝機排名第二的金風科技,去年其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也提出,未來3-5年內海外業務收入目標定在公司總收入的30%。
與華銳相比,金風要略顯活躍一些。目前為止,今年已對外宣布了包括美國、埃塞俄比亞、塞浦路斯和巴基斯坦等項目,但總計只有200多臺機組,共計351兆瓦。而金風科技去年在中國的新增裝機量為3735兆瓦。
曲線起征成熟市場
除了可能存在的質量隱患外,因為希臘的債務危機,對于華銳風電與PPC合作看衰的人也不在少數。
“(項目利潤)其實是非常難說的,中國企業不會大規模開放說所有的項目都投,但是當出口目標比較大的話,可能會選擇一些風險稍微大的項目。”
但他同時表示,如果希臘項目的風資源較好,并網沒有難題,項目收益至少保底沒有問題。
在趙峰看來,華銳與PPC的合作則很是明智。“華銳把風機安裝在希臘實際上是打了一個擦邊球。因為希臘也屬于歐洲,它的市場要比印度、非洲、南美等國家好十倍。”
趙峰解釋,考慮到風電場的壽命一般是20-25年,并不要求馬上獲取回報。因此,希臘只要能給風電項目一個固定的上網電價,華銳花錢換一個資源仍舊值得。
據了解,國內的設備商在向海外發展時,通常有三個目標市場:試水地美國市場、成熟的歐洲市場和非洲、南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全球在風能領域的投資為191億美元,低于2010年三、四季度的259億美元和258億美元。“投資下降主要是受美國市場的影響。”吳敬說。
“但風能領域的投資會在今年二、三季度恢復。”吳敬說,“風電生產稅抵減法案(PTC)將會延續到2012年底,很多已經拿到購電協議(PPA)的項目會開始融資,趕上這一輪的政策優惠。”
但吳敬判斷,這一輪的搶裝熱潮中國企業仍未有太多機會得到示范項目。
按照以往的思路,除了美國市場,許多風電企業會選擇準入門檻較低的非洲、南美洲等新興市場。但這些國家往往在政治與經濟的政策方面,可能存在較大風險。
“即使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風險都還不錯,當我們自帶資金出去的時候,還會碰到小幣種匯兌損失的風險。”金風科技戰略及全球發展總監周彤說,“這個風險一定會有,非美元的幣種對中國所有的出口企業挑戰都很大,有可能你掙的錢在一夜間被匯兌損失都吃掉了。”
她表示,“在企業進行國際化戰略時,除了好的機組性能和業務模式保障外,一些市場特定的生態環境,也會對業績產生影響。”
垂直并購風險隱憂
“現在是行業的低迷期,對于迫切希望國際化的新能源企業,卻也是進行收購的好機會。”摩根大通中國投行部執行董事王文琦稱。她介紹,全球,尤其是歐美地區,新能源公司的情況不是很好,“包括估值大幅下滑,很多企業紛紛考慮出售資產,或者考慮資產上的變動。”,而據華銳風電一名歐洲項目經理透露,其與PPC的合作除了建設風場之外,目前也在談對PPC風能業務的收購。
根據華銳風電網站披露的信息:PPC成立于1950年,是希臘最大的電力公司,也是希臘唯一的一家供電公司,擁有希臘所有的輸配電系統。該公司擁有希臘93%的發電廠,包括燃煤電廠、天然氣發電廠、水力發電廠等,總規模達到12,760兆瓦;但風電太陽能項目,卻是由PPC下設獨立的可再生能源公司負責開發。
除有意向下游風電場開發業務拓展,華銳風電高級副總裁陶剛向本報記者表示,華銳還涉足了海上風電的安裝。據了解,華銳自己生產了一條灘涂運輸船,船身下面有履帶,在退潮的時候更像一輛車。前述項目經理介紹,“此船已經在射陽的項目中有應用。”
金風科技總工程師崔新維表示,一般而言,陸上與海上風電場在成本比例方面差異較大。“陸上方面:風機成本占64%、基礎占16%、電網連接占11%,其他為9%;而在海上,風機成本約為45%、基礎占25%、電網連接占21%、安裝占7%,其他為2%。”
他透露,在不考慮海上風電場運行期間的維護費用與可能發電量損失的情況下,相同容量的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要高40%以上“主要是涉及到海上的打樁、安裝船的費用,海底電纜的鋪設、海上變電站的建設,這些與陸上風電相比都是額外的。”趙峰解釋。
2010年11月,為了在海上風電場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滿足海上風電場建設的特殊需求,西門子也通過收購一家從事海上風電場建設安裝服務的供應商A2SEA公司49%的股份,進軍建造安裝船行業。A2SEA 公司另外51%的股份,則歸屬于丹麥國家能源公司(Dong Energy Power A/S)。
趙峰解釋,設備商涉足安裝也是因為海上風電處于起步階段,供應鏈上有脫節,個別環節跟不上。
“這時候,主機企業為了不僅把自己的風機賣出去,而且要裝的上,保證訂單的持續性。”趙峰認為,“企業在接開發商風機訂單時,還可以說提供打包、交鑰匙的服務,幫助你更快的建設項目。”
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走這步棋。崔新維就表示,“安裝方面不是金風的強項,我們會在行業里尋找一些戰略伙伴共同合作。”
有人認為,華銳一系列收購、擴張、出海的做法還是太過冒進,“必須考慮風險在哪,怎么消除。人事、管理構架的整合也很重要。”這名人士提醒,“如果在國外出了問題,是誰也保不了的。”
國際競爭壓力漸大
“如果中國風機便宜又好,那么中國設備商的機會可以說是很大。”能源經濟學者、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分析。
盡管這個預測看起來非常吸引人,林伯強還是提醒,“不知道預測背后的許多關鍵性問題,可能不好當真。”
但急于出貨的設備商們,可能已經管不了這么許多。
根據BTM咨詢公司的數據,全球的海上風電項目,80%的都是由傳統的電力運營商所有的,領先的是丹麥的Dong Energy,和瑞典的Vattenfall,德國的E.ON和RWE。
“目前為止,全球海上風機制造商的基地,主要還是在德國和丹麥,而英國市場也普遍被看好,已經有約十家企業宣布要在英國投資建廠。”趙峰說,“這里面包括湘電股份旗下的達爾文。”
自從去年設備商們開始熱議“走出去”的話題,在當地建廠就被認為是進入外國市場的一個先決條件,但是設備商們并不愿意輕易冒險。
“不可能因為一個項目去建廠。”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跟做項目不同,要考慮國外市場有沒有長期穩定的政策激勵,而且在選擇當地的供應鏈也需要時間。”
實際上,中國風電開發商裝機的快速擴張和對于國際市場的渴求,曾讓設備商們抱有“依附”的希望。“很多開發商都表示過,要帶著中國的設備商們一起出去。”前述業內人士透露。
但約兩個月前,龍源與歌美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國際市場合作開發風電場,地點分別位于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
“龍源與歌美颯簽的只是戰略協議,執行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聯合動力市場營銷部銷售總監李施雄語氣輕松。
如果說龍源與歌美颯此次的戰略合作,還不足以引起中國設備商們的警惕,那6月中旬于上海舉行的海上風電大會上,謝長軍公開表示,購買華銳3兆瓦的風機,“是因為這個機型別人沒有,但是如果別人有,我就不買你的了。”
此外,他還透露西門子將為其在江蘇如東海上示范項目提供21臺功率為2.3兆瓦的風力發電機組。
而對于中國的設備商們來說,確實感到壓力了。
“過去開發商購買國內外設備的比例約是7:3,但今年以來明顯感覺到國外企業的訂單多了起來。”前述北京設備企業銷售經理表示。
他解釋,一是因為國外的風機便宜了,再就是“開發商也明白了,國外設備高的那部分售價,很快就能通過較高的穩定性補回來”。
金風科技總工程師崔新維也坦言,“我們的風機沒有成為首選,還是選擇西門子的風機,對我們還是有壓力的。”
面對這樣的形勢,華銳只有“放手一搏”,在新宣布的國外項目中,無一例外都提到又在國外建廠的可能。“如果在當地建廠,獲得項目的可能性確實要大些。“前述人士表示。(房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