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7-06 11:52 來源:能源
與其它產業類似,財團在日本新能源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中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當下,該向日本學習什么?
福島核事故之后,太陽能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核電陰影的影響下,世界各國對太陽能——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更加重視。據日本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副社長本間充預計,日本太陽能市場將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翻番”也不是沒有可能。
日本財團模式
資源短缺的日本多年來一直積極開發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生物發電、垃圾發電、地熱發電以及制作燃料電池,特別是對太陽能的開發利用寄予厚望。經過多年發展,太陽能在日本已逐漸普及,很多家庭都購買了太陽能發電裝置。
日本的新能源戰略正在形成諸多相關產業。僅在太陽能發電產業領域內,就有硅片、太陽能電池制造、光玻璃原材料、變流器以及架臺等周邊產業,此外還有住宅廠家、電器設施店等等。每一個產業一方面從中受益,另一方面又都是整個日本新能源戰略的細節支點。
日本的戰略選擇是潛藏在暗處,并從“細節”上來控制世界。類似三井物產的這類綜合商社是日本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的紐帶,是民間與政府對接的橋梁,為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認為是“產業組織者”。
日本的綜合商社實際上是產業商業和金融的一個結合體。日本之所以能夠有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能有持續的競爭力、產業升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有這樣的商社。
日本政府最近提出,今后將把太陽能發電相關成本削減到三分之一,再下一步將削減到六分之一。對于成本控制問題,本間充表示:“三洋已經于去年開始推進生產革新活動,從材料的分析到制造工序的革新,成本已經削減了百分之十幾。而且我們還引進了新一代HIT太陽能以提高效率,同時正在設法利用最新的生產設備進一步控制成本。”三洋能有這樣的成績,靠的就是日本財團對它的梳理。
從日本財團的角度來看,各個日本光伏企業實際上是日本整條太陽能產業鏈的一部分,因為日本的整個產業鏈是一套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它不像中國企業基本上還是屬于組裝型,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全球產業鏈分工的一個下端,而日本要求的是全產業鏈競爭。
舉個例子,三井物產自90年代后期便開始著手致力于太陽能發電的相關事業,把迄今為止公司內各部門從事的太陽能發電相關事業集中在一起,成立了推動電力事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本部,重組組織機構,加強與其它相關部門之間的橫向協作,以期開展能夠發揮公司整體綜合實力的事業。2008年6月又成立了太陽能產業事業部。他們的強勢在于,為了解決太陽能發電的有關問題,積累了從產業上游至下游廣泛開展事業活動的經驗。具體而言,在產業鏈上游開展多晶硅相關事業,銷售太陽能電池模塊用的材料;在中游銷售太陽能電池模塊和系統設備、以及策劃銷售燃料電池的零部件、設備、系統并且研究產品的用途;在下游開展IPP(獨立發電事業)項目、提供發電項目專門系統、開發有關新能源的解決方案等,囊括整個價值鏈的事業活動。
中國則沒有日本綜合商社這樣的組織。中國企業更多涉及的是企業管理、企業競爭,都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然后再去談宏觀經濟,匯率和GDP。一個是微觀,一個是宏觀,但是沒有中觀,商社其實就代表著中觀。中國現在還處于企業競爭的時代,還沒有人想到真正的競爭實際上是一種產業競爭。如果占領了某個產業在全球的市場,這個產業很自然就能盈利。如果在這個產業中我們被壓在最底層,這個產業中的上下游企業實際上最多只能茍延殘喘。
中國如何借鑒
中國近年來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已有10家光伏企業在海外上市;每天還有數以億計的民間資本奔突欲入。但另一邊,高昂的硅原料成本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兩頭在外”的格局也給光伏廠家戴上了無形的箍套;而前段時間多家中國光伏企業IPO“破發”的尷尬,更彰顯了這一行業殘酷的一面。
光伏界一向有“擁硅者為王”的說法。隨著近年來光伏行業的爆炸式增長,上游硅料的緊缺更推高了中下游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令后者利潤受到嚴重擠壓。
光伏太陽能最主要的原料是多晶硅,日本多晶硅產量位居世界第三,三菱電機擁有業界最高效率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而中國光伏太陽能產業的核心裝備、零部件幾乎都是從日本進口,這直接導致國內太陽能成本的上漲。
同時隨著大量資本向上游領域滲透,有關光伏企業更適合一體化還是專業化發展的爭論,也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引人注目的話題。 所謂一體化,是指打通光伏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即一家光伏企業既做上游也做下游,實現一體化發展;所謂專業化,則是指僅僅從事產業鏈中某一段的生產。
顯然我們可以輕易看到一體化模式更有競爭力,也更有生存空間。若只做產業鏈的一段,抗風險能力就很差;而一旦上下游產業鏈打通,對企業來說就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盡管理論上專業化分工更合理,但由于原材料供應不充分,市場又受到政策因素的左右,光伏行業抗風險的要求就比專業化要求更高。因此,很多公司也是被迫打通上下游產業鏈,而且國際上對這種上下游打通的企業認可度更高——因為它可以拿到穩定價格的原料,能更好地控制成本,由此供貨狀況也會較好。
中國制造業一直處于產業鏈的末端,雖被稱為制造業大國,卻沒有形成自己的產業與核心技術。中國現行的經濟形態更注重概念性而忽略了可持續性,企業應該從各自為陣的競爭方式轉而聯手打造全產業鏈模式的競爭方式。
由于國內眾多太陽能光伏企業的無序競爭,很多商機、價值都被內部消耗掉了。與此同時,日本近年來節能技術使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新能源開發利用出現扭虧為盈的倍增趨勢,使日本經濟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大幅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日本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晉身新能源大國的行列了。
中國目前盡管已經成為新能源生產大國,但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不能進行技術革新,規模再大也是為他人做嫁衣,新能源革命光鮮的背后,恍如煙花散盡般的空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