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kblhh.cn 2011-06-27 11:43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IBM美國Almaden研究實驗室主要負責基礎科學研究以及產品開發。研發方向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存儲系統、服務研究。IBM美國Austin研究實驗室曾是首個專門研究微處理器使用和擴展的實驗室,現在其研究范圍擴展至高速通信芯片、認證、分布式系統軟件、創新制冷技術、低功耗微處理器、系統管理和性能測試等領域。研發方向VLSI系統研究,主要是高性能、高能源效率的電路、
2011年6月16日,站在一個百年的時間點,去思考下一個百年。
IBM技術創新的智慧基因如何能夠繼續傳承下來,去創造又一個百年輝煌?創辦一流的實驗室,聘請一批頂級人才,就能穩操勝券嗎?堅持每年投入60億美元巨資,就一定能夠引領信息技術的發展嗎?技術具有創新性,但它本身并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技術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信息技術革命的本質又是什么?
對IBM而言,無數的問題需要思考。
觸摸歷史,展望未來,IBM需要破解智慧基因的傳承密碼:它可能無比簡單,但卻可以創造出錯綜紛繁的“智慧”地球。
傳承密碼
“各行各業都需要肯動腦筋的人。”IBM創始人老沃森的話在今天看來雖然樸實無華卻很有意義。
他在1914年確立了“Think”(思考)這一價值觀,這也宣示了新型企業的來臨。在這樣的企業中,人才是核心資源,他們需要獲得尊重。IBM是全球最先意識到這一重要性的企業之一,并且一直奉行機會平等的信念,早早摒棄種族、宗教、性別等因素,根據才干吸收和提拔人才。
IBM總是在法律出臺之前就履行起相關的社會責任:在《美國殘疾法案》發布前76年,公司雇用了第一名殘疾員工;在《公平工資法》發布前28年,IBM主張男女同工同酬,并開始舉辦針對女性技術專業人員的第一個培訓班;在《公民權利法案》發布前18年,IBM就雇用了第一位黑人銷售代表。
這使得IBM在全球搜羅了一大批頂級的研發人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IBM研發人員都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對于這些人來講,自己不光是在為IBM工作,更是IBM大家庭的一分子。確實,一輩子都在IBM工作的員工比其他企業要多得多,而很多人在IBM工作了幾十年卻渾然不覺——他們在IBM營造的創新環境和平等信念下,不斷有著嘗試新事物的機會。
IBM研究中心名譽成員GregoryChaitin回憶說:“那是一個讓我夢寐以求的任務。IBM領導對我說:‘如果讓你設計一臺計算機,用你今天掌握的知識,從草圖做起,你會怎么做?’我們設計出了RISC:精簡指令系統(集)計算機。設計過程充滿了樂趣,我們每個人都很盡興。”
對于IBM的研發人員來說,創新就是他們共同的職責。IBM院士BijanDavari這樣描述創新人才:“創建過去不存在的系統,你必須聘請并確保你的團隊由精選的優秀人才組成。對他們來說,發明創新是樂趣所在。早上起來他們會對自己說:‘這還沒人做過。太棒了!’而不是‘天啊,這還沒人做過。我該怎么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心態。”
但只要創辦了一流實驗室,聘請了頂級創新人才,公司就能在技術創新上引領發展和進步嗎?還不夠。1970年到1986年間,擔任IBM研究實驗室主任的RalphGomory回憶自己16年來引領IBM創新的歷程,這樣總結道:“與世隔絕地搞科學研究是行不通的,那些項目太難取得突破。”他在擔任研究部主任后,首先做的一件事是把向他直接匯報的人召集起來,到各地參觀研發實驗室,以了解IBM的專長到底能做什么。“我花了多年時間,才終于明白了這個簡單的道理:除了要致力于完善現有技術,還要做突破性技術的研發,要雙管齊下。”
創新機制
技術是復雜的,也是昂貴的。
IBM每年用于新產品研發的總投資在60億美元以上。IBM研究實驗室現任負責人JohnKelly稱,IBM研發支出預算的增長速度將與收入增長速度相符,在10%以內。60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從企業角度來看是一筆巨型投入——尤其是在其他公司削減基礎研發項目投資的時候。現在,曾經名噪一時的貝爾實驗室已經失去往日風采,IBM卻成為僅有的幾家繼續保持基礎研發項目的老牌公司之一。
如何去評估高昂的基礎技術研發所產生的回報呢?這是一個難題。
IBM內部制定了一個流程,每年12月,IBM董事會主席及所有資深副總裁會用一天時間與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們坐在一起,共同研究公司的發揮策略,聚焦技術和未來發展,探討一些需要共同決策的話題:未來的新技術是什么?創新技術如何進行部署和應用?這些技術的部署和應用是否帶來新的產業機會?
IBM研究實驗室在選擇技術方向和重點研發項目的時候,對于未知的技術方向,又是如何衡量成敗的呢?JohnKelly總結了關鍵的五點:第一,方向大 體把控,個體自由思考;第二,增強應對變化的能力;第三,看趨勢找準客戶的痛點,探索基礎研究方向,產生研究成果后再投入到應用層面為市場服務;第四,研 究實驗室要擁有寬泛的研究日程表,同時培養多種基礎技術研究,不縮減經費,也不會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現有產品技術的開發中,這樣可以保證企業不會過于押寶于 一種技術;第五,地理文化上實行多元化融合模式。目前,IBM研究實驗室遍布全球6個國家,各個地區的研究方向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在現任IBM董事長彭明 盛倡導的全球整合企業的理念下,這些實驗室可以根據地區優勢和重點,協同完成一個項目。
最新的實例就是今年“人機大戰”中再次勝出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沃森。
在沃森的研制過程中,IBM中國、美國、以色列、日本等研發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都投入其中。其中,IBM中國研究院團隊主要負責以結構化數據資源為沃森提 供支持;東京團隊主要負責升級沃森軟件系統,以便沃森在問答中將詞意和詞語聯系起來;以色列海法團隊負責優化沃森深度開放域問答系統工程的搜索過程;美國 的應用系統開發團隊負責研發將深度開放域問答系統工程技術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聯系的應用系統。
此外,該項目包括算法團隊、策略團隊、系統團隊、語音團隊、注釋團隊等,大家共同協作,這才完成了整個項目。
現在,不僅IBM研發實驗室內部的分工合作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過多年的發展,現有的研究方式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智慧地球
技術具有創新性,但它本身并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在計算機出現的最初幾十年中,這些機器是孤立的,它們只能深藏于實驗室,去完成那些科學和工程項目。當數據開始有了價值,信息社會也漸行漸近。
上世紀80年代,IBM在計算機通信的兩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令牌環網絡和NSFNet(最終與ARPANET互聯,形成了互聯網),互聯網從此成為人類進行計算機通信的重要途徑。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實現了計算機的社會化。
現在,互聯網之后又出現了物聯網,使得智慧地球這一愿景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在這一愿景下能夠無形地融入社會的各個維度。
展望下一個百年,驚喜將不斷出現。甚至在下一個十年中,隨著智能化技術更深入地融入現實世界,物聯與感知也將出現爆炸性增長。計算機將能夠收集并分析來 自數萬億觸點的信息??梢韵胂笠幌拢胖迷谄咸褕@內葡萄中的傳感器,能用來預測最佳收獲時間;棒球中的芯片,能用來測量每一個職業棒球聯盟投球手的速度和 旋轉度……所有這些信息都將以更有用的方式進行存儲和訪問,以如今機器無法比擬的速度進行分類和分析。這些海量數據都將引發我們思考世界的全新方式。
但也正因為如此,在這個物聯網的世界里,沒有一家企業或是個人具備所有的技能。這在研發方式上意味著,研究人員必須走出門去,進入到這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將成為IBM一個龐大的實驗室。改變IBM研究方式的時候到了。
目前,IBM全球的八大研究機構已經基本穩定,近十年來沒有增設新的研發機構。在這樣一種環境下,IBM需要與業務合作伙伴共同協作開展研發。
JohnKelly預計IBM將與其他國家、企業和獨立研發機構合作,新增數個合作實驗室。他相信,IBM必須均衡調整各項資源,并且向其他行業學習。 他認為:“研究的本質就是不斷變化。偉大的思想來源于各個地方,我們必須從粗獷的研發模式轉向更加注重合作的精細研發模式。”比如,當IBM需要在醫療方 面進行進一步研究的時候,就要走進醫院;需要對水資源進行管理的時候,就要走進水資源管理部門;需要對電力進行管理的時候,可能就要與國家電網這樣的部門 進行協作。
只有和業務合作伙伴進行協作,IBM才會更好地實現“智慧地球”的未來愿景。